【爱历史】古代爆发灾荒时,古人们是如何赈灾的?

【爱历史】古代爆发灾荒时,古人们是如何赈灾的?
文章图片
在“靠天吃饭”的古代社会里 , 自然灾害对生产力的破坏可谓是致命的 , 稍有不慎便会酿成威胁万千百姓衣食的灾荒 。
不定时出现的灾荒 , 让赈灾成了历代王朝绕不开的话题 。 那么 , 古代爆发灾荒时 , 古人们都是如何赈灾的呢?
01开仓赈灾
说到古代赈灾 , 许多人首先就想到了“粥厂” 。 诚然 , 在诸多影视剧中 , 粥厂几乎成了赈灾标配 , 一些影视剧里甚至还提到 , 清代的和珅赈灾时 , 特意给灾民的粥里加了把沙石 , 这直接让那些还能吃得起饭的殷实人家不屑于贪污这样的粥 , 从而保证了这些粥能够发放到真正需要的灾民手中 。
【爱历史】古代爆发灾荒时,古人们是如何赈灾的?】影视剧里的赈灾故事固然十分精彩 , 但事实上 , 古代的粥厂可不是想开就能开的 。 就拿和珅所处的清代来说 , 粥厂大多由官府主办 , 而粮食来源则以官仓为主、民仓为辅 。
清代的官仓分为常平仓和义仓 , 其中府州县设常平仓 , 市镇设义仓 , 两者虽都是官方的仓库 , 但常平仓的粮食主要是官方出钱购买的 , 而义仓的粮食多为官府征收 。
【爱历史】古代爆发灾荒时,古人们是如何赈灾的?
文章图片
由于常平仓和义仓大多集中在城市 , 赈灾覆盖范围有限 。 民间百姓们就自发设立了社仓 , 以便拯救更多的灾民 。
社仓的加入 , 极大的改善了偏远乡村里灾民们的处境 , 这让清代的刘大櫆忍不住在《知上犹县方君传》中由衷地感慨道:“建社仓以备荒年 。 ”
发放粮食的同时 , 朝廷也不忘筹钱救灾 。 比如乾隆二十二年 , 河南爆发灾荒 。 清王朝就先后六次调拨了三百万两白银救灾 。
与朝廷拨款救灾同步进行的还有民间捐款 。 灾荒爆发地区的富户士绅们不仅慷慨解囊帮助乡亲 , 还在“朋友圈”里疯狂安利身边的土豪捐款救灾民 。
【爱历史】古代爆发灾荒时,古人们是如何赈灾的?
文章图片
土豪们虽然能捐钱捐物 , 可大灾时常伴随着大疫 , 这时 , 明清年间朝廷的太医院就派上用场了 。 据《明崇祯实录》记载 , “京城内外疫病盛行 , 小民无钱可备医药者……命选太医院精医 , 分拨五城地方诊治给药 。 ”
这就是说 , 原本为达官贵人们服务的太医院 , 在瘟疫爆发时瞬间成为了百姓们的守护神 。 太医们凭借着精湛的医术 , 配制出治疗瘟疫所需的药品 , 再免费发放给百姓们 。 若是遇到紧急情况 , 太医们还会出城替百姓们看病 。
02以工代赈
然而 , 不管是发钱、发粮还是发药材 , 都需要朝廷承担巨大的人力物力成本 , 这就注定了这样的赈灾模式只能解一时燃眉之急 , 难以长期为灾民提供救济 。
可灾荒并不会因为朝廷赈灾成本太大就停息 。 为了更好的帮助百姓 , 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便独辟蹊径 , 想出了以工代赈的救灾妙招 。
据史料记载 , 皇祐二年 , 吴中、两浙路发生大饥荒 , 杭州的灾情尤为严重 。 谁料此时主政杭州的范仲淹 , 却日日泛舟湖上游玩 , 还鼓励百姓举行划船比赛 。
【爱历史】古代爆发灾荒时,古人们是如何赈灾的?
文章图片
与此同时 , 范仲淹还根据当地百姓信奉佛教的特点 , 召集各佛寺住持说道:“现在是饥岁荒年 , 人力成本不高 , 各位不妨借此机会兴建寺庙 , 必能用最少的钱买到最好的服务 。 ”
各佛寺住持听后 , 马上招募工匠大兴土木 。 范仲淹也派人募集了许多工人来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 , 这让当时每天参加翻修建筑的百姓数量一下子达到了一千人 。
范仲淹的事迹传到朝堂后 , 一些朝臣忍不住弹劾范仲淹不顾荒年财政困难 , 百姓生活无着 , 竟公然鼓励百姓划船竞赛 , 还让住持们翻修寺庙 , 简直就是劳民伤财 。
但范仲淹却说:“我让百姓宴游湖上 , 是想让尚有余财的富人消费 , 从而让穷苦人家赚些生活费 , 而我鼓励寺院、官府大兴土木 , 也是想让贫苦无依的百姓可以借着官府与寺庙提供的工作机会活下去 , 不必背井离乡 , 饿死街头 。 ”
【爱历史】古代爆发灾荒时,古人们是如何赈灾的?
文章图片
果不其然 , 在范仲淹的一番神操作下 , 大量的工匠、民夫 , 还有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们拥有了宝贵的赚钱机会 , 得以因此度过荒年 。 而这场席卷吴中、两浙路的大饥荒中 , 也只有杭州一带的百姓没有受到严重波及 , 避免了流亡他乡之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