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别说明朝亡在那个帝王手中,在某个程度上说,罪魁祸首就是朱元璋

【爱历史】别说明朝亡在那个帝王手中,在某个程度上说,罪魁祸首就是朱元璋】朱元璋以武立国 , 导致了建国之初的武将权势滔天 , 为了保障皇权的顺利交接 , 朱元璋不惜狡兔死、走狗烹 。 在处死了一批武将之后 , 又实施了一系列对文臣有利的措施 , 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 ,
免除了穷苦读书人的赋税和徭役
。 然而正是这项看似是仁政的举措 , 不但打破了朝堂之上的势力平衡 , 使得文臣势力逐渐占据了上风 , 甚至威胁到了皇权 , 这也为太监当政拉开了序幕 。
【爱历史】别说明朝亡在那个帝王手中,在某个程度上说,罪魁祸首就是朱元璋
文章图片
洪武三十年(1397年) , 一场由读书人所发起的"社会运动"在大明迅速地蔓延开来 , 这就是明初著名的"南北榜"事件 。 起因是在这一年的科举中 , 上榜的全是南方学子 , 从而引起了北方学子的不满 , 最后以南北分卷考试而结束 。 表面上这只是南北双方学子 , 对于教育资源及录取名额的一个诉求 , 但背后却隐藏着文人势力对新的大明王朝的一次试探 。 朱元璋的妥协 , 原本只是对这单一事件的妥协 , 然而在某些读书人的引导下 , 变成了对整个读书人世界的妥协 。
朱元璋时期的太子朱标以及太孙朱允炆 , 他父子俩都对文人集团释放出了强大的善意 , 然而这对苦命父子换来的只是名义上的支持 。 朱棣靖难之役后 , 那些所谓的文臣有几个是坚持建文帝正统的 , 他们口中的君臣父子 , 在方孝孺被灭十族之后 , 迅速地转变立场 。 在绝对的权威面前 , 明朝文人的骨气似乎突然地消失了 , 而他们所在朱元璋时期所谓的东西 , 在那一刻似乎突然就变得无足轻重了 , 君臣父子在个人荣辱面前似乎真的不值一提 。
【爱历史】别说明朝亡在那个帝王手中,在某个程度上说,罪魁祸首就是朱元璋
文章图片
其实朱棣在位的时候 , 对文臣的把控已经有些失控了 , 朱棣时期的武将功勋已经逐渐地向文臣势力靠拢 , 最主要的代表就是徐国公的后代 。 徐达早年跟随朱元璋 , 是大明的最重要的将领 , 他的闺女甚至是朱棣的皇后 , 然而这么显赫的外戚势力 , 最终还是投靠与文臣势力 。 这之后才有了郑成功的七下西洋 , 然而这么伟大的壮举 , 在当时文人的嘴里就变成了靡费国帑 , 是皇帝的好大喜功 。 此时明朝的''公知们''开始露头了 。
他们一方面四处宣扬海洋无用论 , 一方面宣扬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满足皇帝的私欲 , 最终使得明王朝下了禁海的行政命令 。 虽然朝廷官方的海运禁止了 , 但是那些士绅的走私却日渐猖狂 , 这个黑锅最终只能有朱元璋来背了 。 因为朱元璋小看了读书人的能量了 , 他原本说的是穷苦读书人可以免除赋税及徭役 , 在有心的读书人的解读下 , 变成了读书人免除赋税和徭役 。
【爱历史】别说明朝亡在那个帝王手中,在某个程度上说,罪魁祸首就是朱元璋
文章图片
自此之后 , 大明王朝与外界的沟通就断绝了 , 但是这也只是官方意义上的断绝 , 其根本原因是文人势力背后的士绅势力所主导的 。 郑和七下西洋所获得的财货无数 , 然而朝廷禁止郑和再下西洋的原因却仅仅是"与民争利"四个字 。 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层层迷雾 , 不难发现整个大明走私的最大受益者就是士绅阶层 , 这个"与民争利"中的"民"只不过是当时的士绅 。
从读书到科举 , 整个时间的跨度长达数十年 , 这就导致了地方上的众多士绅对读书人的追捧 , 而这个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 其实与太祖朱元璋那个看低优待读书人的政策有关 。 朱棣朝的时候 , 已经发展到秀才可以见官不拜 , 他名下的土地财产可以不交税、名下仆从可以不服徭役 。 一个明明只是针对穷苦读书人的政策 , 在文臣势力的解读下就变成了整个天下读书人的一个特权 。
【爱历史】别说明朝亡在那个帝王手中,在某个程度上说,罪魁祸首就是朱元璋
文章图片
之后整个明朝的读书人的目标就变了 , 不再是学好文武艺、活于帝王家 , 而是为了钱锺粟、黄金屋、颜如玉而读书 。 进而导致了整个明王朝的读书人的心思的一个转变 , 不再是简简单单的货与帝王家 , 而是仅仅为了考上秀才 , 可以免除赋税和徭役 。 朱元璋最开始制定的仅限于穷苦读书人的条件 , 就被读书人刻意地解释成了整个天下读书人的特权 。
这就导致了任何考取秀才的读书人 , 都拥有免税免徭役的特权 , 进而导致普通民众非自愿的将自己的土地无偿的献给秀才公 。 朱元璋时期所定的赋税 , 在这个时候平摊到普通民众身上已经负担不起了 , 因为勋戚、贵族所该缴纳的赋税已经平摊到普通民众身上了 , 他们全年的收获也不足以缴纳赋税 , 为了躲避赋税 , 只能将土地交给这些秀才公 , 心甘情愿的成为他们的家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