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克服人际关系中的社交焦虑 人际交往焦虑( 二 )


比如你担心一个计划会引起同事的反感,那按照书里说的,你不妨去想清楚是谁会反感?他们为什么会反感?他们会采取什么行动?想清楚这些了,会发现这些并没有那么糟糕,因为你已经对可能发生的事情有了具体的认知,而不是模糊不清的恐惧 。
第二个方法叫拥抱 。拥抱什么?拥抱我们的焦虑感,就是建立自我同情 。自我同情与内在评判恰恰相反 。内在评判是在寻找和攻击我们内在的脆弱,而自我同情寻找的是人之常情,并给予理解、关爱、欣赏和鼓励
具体怎么做?
三个步骤:正念、自我友善、意识到人性是共通的
正念就是有意识地关注当下,不做评判 。正念就是我们旁观焦虑的想法,不会被它纠缠 。正念有三种方法,最简单的是“5—4—3—2—1”法 。也就是说出你能看到的5样东西,听到的4种声音,能摸到的3种东西,闻到的2种气味,最后,说出你可以尝的一样东西或是你自己的一件好事 。这样的方法能够把你从焦虑中拉出来,回到此时此地,发现当下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烦恼 。
完成了正念之后,就是要多做一些自我友善的事情,也就是不断给自己心理暗示,我在不断进步,我已经比上一次好很多了,下一次我会更好 。
最后就是告诉自己人性是共通的 。人们的记忆是有时限的,没有人会一直惦记你表现出来的不得体,就像我们吃了那么多“瓜”,过了几天大家也就不再感兴趣了 。
所以理解了正念、自我友善,意识到人性是共通的,你就会有能力去反驳内在评判 。
完成了这一步,接下来就是用行动去战胜焦虑

想克服人际关系中的社交焦虑 人际交往焦虑

文章插图
具体也有两个方法:一个是假装自己能做到;
它就是“先假装能做到,直到真的能做到” 。这是为什么呢?实际上,看到自己在行动时,你就会开始相信自己能做到 。
美国一个叫布兰登的摄影爱好者给自己立了一个目标:要拍10000名纽约市民,可是他发现自己和陌生人说话的时候,都很害怕,害怕被拒绝 。这对有社交焦虑的人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
布兰登怎么做的呢?“我只能不断地去做,直到不再焦虑 。我什么都经历过,知道自己能应对”作者对此的理解是:行动比信心更重要 。真诚地去做,先假装自己能做到,直到真的能做到 。像布兰登那样,先努力去做,再在不断的学习中建立信心 。勇敢去做那件让你有点儿害怕的事吧 。勇敢不代表不害怕,恐惧才是勇敢的前提 。真正的勇敢是感到恐惧但还是去做 。
另一个则是:进行结构化的角色扮演
在现实生活中,无限选择带来的压力让人很难承受 。我们面对一张白纸的时候往往无从下手,相反,如果给一些指导、框定某种结构,或者有一个可遵循的模型,你会更自信
这个道理可以运用在解决社交焦虑之上,作者在书里介绍了一个例子:一个名叫艾莎的姑娘,她在医院工作,她害怕在会上发言 。每次开会,她都不知道说什么 。可是什么都不说,对她的个人发展是有影响的,领导注意不到你,时间一长就成小透明了 。后来艾莎找到了一个办法,她给自己找了一个定位,是什么呢?就是“病人的代言人” 。有了这个角色定位,她就知道该说什么,也知道该怎么说了,慢慢地,她就敢在会议上发言,说得也越来越好 。
这就是给自己明确一个角色,有了一个结构,这样的方法就能有效地帮助我们减少社交焦虑 。但是作者也提醒不要给自己设计一个逃避的角色,比如你自己给安排的角色是在聚会以后给大家洗碗,这样你其实是逃避了交流 。
在一定时间内,你的结构可能充当着向导的角色,但最终你是在建设自己,发现自己可以有多强大 。事实上,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你会发现自己已不再有虚假的外表 。
以上就是怎么用行动去战胜自己的社交焦虑,但是更关键的是要重复去做 。只有不断按照这样的方法去实验,当积累到一定的数量才会产生质变 。
想克服人际关系中的社交焦虑 人际交往焦虑

文章插图
作者在书里还列了6个社交焦虑的陷阱
1,必须时刻监控自己和自己的焦虑 。
这样的人会把大量精力放在自己的行为之上,要怎么才能确保不会冒犯别人,也不会被别人批评 。这样的情况,消耗精力的同时只会让自己深陷焦虑的泥潭
2、我的感觉就是我的模样 。
大多数人容易产生所谓的“透明度错觉‘,就是以为自己内在的想法别人看得清清楚楚,实际上别人还以为你很从容淡定 。比如我们有时候要做演讲,讲完了之后自己觉得一塌糊涂,但是在别人看来去很好 。如果沉溺在”透明度错觉“里,就会不断加深我们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