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清代才子袁枚,为了长居随园毅然辞官,其洒脱随性无人能比

文章当自出机杼 , 成一家风骨 , 不可寄人篱下 。
这是清代诗人袁枚的观点 。 意思是说 , 写文章应该独立思考 , 有自己的特色 , 形成自己的风格 , 不可人云亦云 , 东施效颦一味模仿 。
袁枚是乾隆三大家之首 , 是清代有名的诗人、散文家 , 字子才 , 号简斋 。 博学多才的他 , 是乾隆四年的进士 , 曾在江宁等地任知县 。 清代中叶 , 最有影响力的诗人 , 非袁枚莫属 。 当时的他 , 久负盛名 , 引领诗坛长达五十年之久 。
【爱历史】清代才子袁枚,为了长居随园毅然辞官,其洒脱随性无人能比
文章图片
袁枚与当时的纪晓岚齐名 , 人称南袁北纪 。 他的诗文 , 浑然天成 , 自成一派 。 他的散文娓娓道来 , 用情至深 , 感人肺腑 。 记得小时候 , 我曾学过他的一篇《祭妹文》 , 感人至深 , 催人泪下 。
在袁枚看来 , 将性灵和学识完美融合 , 方为诗文创作之根本 。 写文章 , 追求真实、新颖 , 有活力 , 才能写出绝妙上好的佳作 。 此外 , 袁枚还有一个观点 , 非常独特 。 他认为 , 文章应该与时俱进 , 不断发展变化 , 不能一直躺在故纸堆里 , 不思进取 。
一味的崇尚唐诗宋词 , 并不可取 , 时代改变了 , 文章也应该注入新的活力 。 这个观点 , 即使放到现代 , 也是非常正确的 。 由此可见 , 袁枚的眼光之独到 , 目光之长远 。
【爱历史】清代才子袁枚,为了长居随园毅然辞官,其洒脱随性无人能比
文章图片
他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 , 诗文之作意用笔 , 如美人之发肤巧笑 , 先天也;诗文之征文用典 , 如美人之衣裳首饰 , 后天也 。 意思是说 , 一个人的文笔 , 诗文的构思立意 , 是否巧妙 , 取决于一个人的天赋 。 好比天生丽质的美人 , 不加修饰一样动人 。 而文章中引用的典故 , 则来自于后天的努力 , 好比美人身上的衣裙、首饰 , 为之增光添彩 。
窥一斑而见全貌 , 我们看一下袁枚的这首小诗 , 便能了解他的诗风 , 有多么清新自然 。 辞官后的他 , 居住在江宁的随园 。 有一次 , 他外出游玩 , 路遇一个牧童 , 骑着黄牛 , 随心所欲地唱着歌儿 。 当牧童听到蝉鸣 , 停止歌唱 , 又打算捕蝉 。
这一乡村偶遇 , 难得一见的童趣 , 让袁枚深有感触 , 于是写了这首《所见》 。
【爱历史】清代才子袁枚,为了长居随园毅然辞官,其洒脱随性无人能比
文章图片
所见袁枚〔清代〕牧童骑黄牛 , 歌声振林樾 。 意欲捕鸣蝉 , 忽然闭口立 。
袁枚的这首小诗 , 清新隽永 , 流转自如 , 于平淡中见真性情 。 诗中的文字 , 朴实清新 , 读来仿佛身临其境 。 振意为振荡、回荡 , 诗中烘托牧童所唱歌声之洪亮悦耳 。 林樾 , 意为树木成荫 , 说明牧童所在的地点 , 为乡村的树林 。
诗人描写的内容 , 是自己亲眼所见 , 笔随心走 , 所到之处 , 情真意切 。 你看 , 夏日的乡村 , 树高林密 , 浓浓的树荫 , 遮住了骄阳 , 让人感觉无比凉爽 。
不知谁家的牧童 , 骑着一头黄牛 , 缓缓走在林荫路上 。 这个调皮的孩子 , 突然唱起歌来 , 嘹亮的歌声在林间回荡 。 诗人连用两个动词 , 骑 , 突出了牧童悠闲自得的神态 。 振 , 则烘托了他的唱歌的声音很大 。
【爱历史】清代才子袁枚,为了长居随园毅然辞官,其洒脱随性无人能比
文章图片
一个天真活泼的可爱牧童形象 , 跃然纸上 。 无忧无虑的童年 , 是人生最难忘怀的记忆 。 烦恼是什么?忧愁是什么?在牧童心里 , 没有它们的概念 。 每日早出晚归 , 陪伴黄牛 , 看他吃草 , 为它寻找一片肥美的草地 , 便是他生活的全部 。
正因如此单纯 , 牧童才会情不自禁高歌一曲 , 旁若无人 。 这个可爱的孩子 , 完全沉醉在大自然里 , 让人羡慕 。
短短二十字的小诗 , 却一波三折 , 引人入胜 。 可见诗人功力深厚 , 于无声处见惊奇 。 诗人给读者留了一个悬念 , 牧童突然停止歌唱 。 为什么呢?急于知道答案的读者 , 跟随诗人的文字 , 继续往下看 。
【爱历史】清代才子袁枚,为了长居随园毅然辞官,其洒脱随性无人能比
文章图片
原来 , 牧童想要捕捉树上的知了 , 知了在鸣叫 , 于是他自己不再唱歌 , 从黄牛背上跳下来 , 安静地站在树下 。 诗的结尾 , 戛然而止 。 诗人没有告诉读者 , 这个牧童用什么样的办法捕捉鸣蝉 , 最后追到没有?他把无限空间留给读者 , 宛如画里的留白 , 更有韵味 。
这首小诗 , 浑然天成 , 没有刻意的修辞 , 华丽的词句 , 仿佛画了一幅动静相宜的水墨画 。 画中 , 行走的牧童 , 憨态可掬的黄牛 , 背景则是翠绿的乡间树林 。 如此美景 , 让人心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