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于至善”怎么理解 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怎么知道“止于至善”)
《礼记·大学》开篇就是这句话:“大学之道,明德,亲民,至善 。”这句话,对于没有真正读过《大学》但上过大学的人来说,应该大部分都听说过 。
而“止于至善”现在被收入今天的成语词典,意思是“处于最完美的状态” 。
这种解释流传了很久,其实是有问题的 。
准确的解释其实很简单,告诉我们要“以善为旨” 。
但这一直被很多人误解 。
在善与恶之间做一个基本选择 。
“止于至善”只是暗示我们在生活中要懂得“立向善之旨”、“从善”、“择善而固执”,进而可以自觉地“变恶” 。由此,我们可以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做出最基本的伦理决定 。
这是“止于至善”的代名词
我们不妨在这里简单描述一下 。
什么是「大学之道」?所谓“大学之道”,就是探索一切知识、技能、学科的基本途径 。换一种说法吧,也可以叫“大有作为之道”,是立身立命的基本道理 。
“大学”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 。先秦时期古人所指的“小学”,是指一门特定的学科、知识或技能 。这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一般研究”和“专门研究”之间的区别 。
各种“小学”的造诣之间自然有共性,对这种共性的认知就叫做“大学” 。
什么是「明明德」和「新人」?我们对「止于至善」的误解是什么?相传《大学》之一章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子所记,后面几章是曾子引经据典对这一章的深入理解 。
那么,什么是“大学之道”?开头指出三个要点:1)明明德2)信民3)止于至善 。
孟子的这句话是对“明明德”更好的注解
所谓“明明的”是明前的动词,明后的形容词 。前明意为“知、明”,后明意为“明” 。孔子(荀子不同意)认为人性本善,所以道德本性光明正大,却被后天蒙蔽了 。正因为如此,才需要重新被认可,所以每个人都需要“明德” 。
“亲民”应该误认为“亲民” 。所谓“新民”,就是改造群众 。一个人能够“明德”,明白自己在不断改造自己之后,就应该起来成为一个引路人,一个所谓的“圣人”,去做“改造群众”、改造社会的事情 。
所以“止于至善”自然是指世间对完美的追求,指的是《易经》所说的“天兴剑,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样一种能量,是一种永无止境的对完美和圆满的追求 。并不是说要“处于最完美的状态”,因为不可能,也不可能 。
“止于至善”的解释一直被误解,甚至连方嘉也不例外!所以我们一直对“止于至善”的“止”有一些误解 。例如:
郑玄注:“停红豆博客,你还在家里 。”孔英达:“止于至善,可以谈大学之道,止于至善 。”朱对说,“如果你停下来,你就永远不会动 。如果你是最棒的,就应该理所当然 。”鲁迅《黄花节杂感》:“革命无止境 。如果世界上有什么东西‘止于至善’,那么这个世界也就同时成为固化的东西 。”
感觉郑玄,孔,朱和鲁迅,以上四人,对“止于至善”的理解略有偏差,不甚明了,皆大欢喜 。
《大学》第四章原文解释“止于至善”,这本身就是最负盛名的解释 。其实《大学》第四章原文已经讨论过曾子对孔子学说的之一手耳闻,恐怕是对“止于至善”最忠实的理解了 。原文是根据《诗经》诗句的解释:
《诗》云:“千里之地,缚于民族,民将止于此 。”《诗》说,“一只野黄鸟停在山角 。”子曰:“当你停止时,你知道你停止了什么 。能不能不做鸟,做个人?”
《诗》说,“穆木文王,拜纪Xi!”做君子,止于仁;做部长,止于尊重;为人子女,止于孝顺;为人父止于善良;和中国人交朋友,止于书信 。
《诗》说,“你看着对方,你就会看到对方的美,你就会看到对方的美 。有君子,如削,如磨,如削 。习,Xi,Xi,Xi 。有君子,不可聒噪!”若“如其所思”,道家也 。那些“打磨的跟磨的一样”的人,会自己学习 。那些“急着看”的人被吓到了 。“他Xi宣Xi”,威仪也 。“有君子,终不可噪”,不能忘了人民的美德 。
《诗》云:“戏中,前王念念不忘!”博客红豆君贤惠爱亲,小人享乐益利,令其念念不忘 。
以上四节的后两节以周文王为例,描述了一个“臻于完美”的人格形象,简单概括起来就是修身养性的过程类似于“攻玉”,是“如削如学,如削如磨” 。
以上四节的前两节指出,“邦红豆博客之都”,无论多么大,其实都是人居住的地方(“停”),就像“黄鸟”居住在“丘陵角落”一样 。正因为如此,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寻求的栖息地 。善治的“国资”是物质的,“至善”也是“端”,但只是能量 。周文王的“停”落在做事的“捕、惜、尊”(恒心、平和、恭敬)三德上,形成了“牧牧”风格 。这就是所谓的“穆木文王,止于纪Xi!”这里的“于”是“有”的意思,“尊止于姬”是“止于姬而尊”的意思 。曾子继续解释说,做君主要求仁;一个大臣应该寻求忠诚和尊重;做儿子的要求孝顺;一个父亲应该寻求仁慈;在城邦社会中与人交往,要寻求诚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