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库曼人视为国宝,汉武帝为其远征西域,汗血宝马究竟长啥样?( 二 )


汗血马是阿哈尔捷金马一个闻名古今中外,而又颇为神奇的名称。那么,“汗血马”这一名称,最早载于那一部文献呢?我国现存史籍中最早涉及“汗血马”的当属《史记·大宛列传》,其中记载着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归来后向汉武帝的报告说, “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稻麦,有蒲陶酒,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虽然此处并无完整的“汗血马”名称,但其对“汗血马”名称的出现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同样在《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博望侯张骞死后,“初,天子发《易》书,云‘神马当从西北来’。得乌孙好马,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这里明确提出了汗血马的名称,以及将其命名为天马的过程。《史记·乐书》中应劭注曰:“大宛有天马种,蹋石汗血,汗从前肩膊出如血,号一日千里”。也明确提出大宛汗血马为“天马”种。而早先命名为天马的乌孙马(后改称西极马),则是产于现今新疆昭苏的古乌孙国,为今哈萨克马的祖先,与产于大宛的汗血马为完全不同的两个品种。
土库曼人视为国宝,汉武帝为其远征西域,汗血宝马究竟长啥样?
文章插图
汉武帝酷爱汗血马,并不惜为此发动两次对大宛的战争。据《汉书·武帝纪》载,“李广利,女弟李夫人有宠于上,产昌邑哀王。太初元年,以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期至贰师城取善马,故号贰师将军。”;“太初四年春,贰师将军李广利斩大宛王首,获汗血马来”,这是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明确记载的为马而进行的战争。在这两次战争中,第一次由于西域各国紧闭城堡,汉军无法获得补给,在到达大宛国郁城时只剩下数千兵马,只得无功而返;第二次则从敦煌出兵六万人,私人带着粮食跟随部队参战的还不计算在内。这支队伍带有牛十万头,马三万匹,驴、骆驼以万数计算,可以说是倾国之力供应远征大宛的战事,最终逼迫大宛国中权贵杀了宛王毋寡开城投降,汉军获得好马几十匹,中等以下公马母马共三千多匹,才结束了这场战争。据《汉书》中记载刘向上疏时的说法“捐五万之师,靡亿万之费,经四年之劳,而廑获骏马三十匹”。这里所指的应该为优良的顶级汗血马,至于中等以下的牡牝三千匹,在长途跋涉后究竟有多少来到长安,则不得而知。值得一提的是李广利的贰师将军称号,这里的“贰师”指贰师城,而今土库曼斯坦的首都名为阿什哈巴德,其中“哈巴德”是城市的意思,阿什哈巴德即为“阿什城”,也就是音译的贰师城,这也是大宛国位于今土库曼斯坦的一项佐证。
土库曼人视为国宝,汉武帝为其远征西域,汗血宝马究竟长啥样?
文章插图
汗血马的“汗血”之谜,一直是大家极其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至今尚无定论。自西汉以来,史学界不少专家都曾师徒揭开其奥妙,如“饮神秘河水流血说”(源于当地民间传说)、“毛细血管发达说”、“毛色鲜艳说”、“寄生虫致病说”等,笔者较为赞同“毛细血管发达说”的观点。大家都知道,白马分为胎里白和后天白两种,后天白指青马随着年纪增大毛色逐渐褪为白色;胎里白也称先天白,是指马出生即为白马,这种马古代称为桃花马,因为其被毛是透明的,而其身体呈粉红色,故呈现淡粉色的毛色。而汗血马由于生活于沙漠地带,具有皮肤薄、血管外露明显的特点,使得皮肤的粉色更为突出,且由于土库曼斯坦一带盛产苜蓿这一油性含量极高的牧草,当地人将其用于汗血马的饲养,使得汗血马皮毛油性含量高,在太阳下会反射光泽,当胎里白的汗血马运动起来时,由于血管充血,皮肤显得更加鲜红,加上流汗后的光线反射,如同出血一般。
土库曼人视为国宝,汉武帝为其远征西域,汗血宝马究竟长啥样?
文章插图
▲胎里白的汗血马,呈淡粉色,古称桃花马在土库曼斯坦,有一句俗语“早上起床先给父亲请安,然后给马儿请安。”其中蕴含着对阿哈尔捷金马的深深爱恋。人们不会给马起外号,只会郑重的命名,哪家有小马出生,则会传遍四方,受到人们的祝福。可以说阿哈尔捷金马已经深深融入土库曼人的血液之中,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吴俣,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