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元宵习俗你听过吗 元宵节有什么风俗?

封面新闻采访人员 李雨心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苏味道写下这首《正月十五夜》,将长安城里元宵之夜的景色,将车马喧嚣、火树银花的场面记录在诗句中,让后人仍能感受到那一夜的热闹和喜庆 。
2月15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到来 。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以来就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的民俗活动,这些民俗活动延续至今,让元宵节成为了全民的欢乐庆典 。但在元宵节,还有一些习俗随着时间逐渐淡化,不被当下的年轻人所知晓 。
“在旧时成都,元宵之夜还有逐鼠、迎紫姑的习俗 。”民俗专家刘孝昌说到,正月十五逐老鼠,这一习俗盛行于古代南方盛产桑蚕的广大地区 。同时,元宵之夜迎紫姑这一习俗,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上世纪40年代末期,才在成都及周边地区逐渐消失 。

这些元宵习俗你听过吗 元宵节有什么风俗?

文章插图
成都博物馆复原的三月蚕市场景
逐鼠 护蚕以祈求丰收
“逐鼠,就是驱逐老鼠 。”刘孝昌说到,数千年来,蜀地的桑蚕业十分发达,成都周边的温、郫、崇、新诸县历代都是栽桑养蚕的地方,包括城南外的千年古镇簇桥 。对于养蚕人家来说,老鼠成为了天敌,辛辛苦苦把蚕子喂到有一寸多长,眼看就快结蚕茧,却被老鼠吃掉,那真的是会让蚕农痛心不已 。而逐鼠的习俗,正是为了让蚕不被老鼠所糟蹋 。
那么,怎样驱逐老鼠呢?在农耕时代,蚕农们认为在正月十五这天晚上,煮锅稀饭喂老鼠,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放在老鼠时常出没的地方,这样自己家养的蚕就不会被老鼠伤害 。之所以选择如此“温和”的方式来驱逐老鼠,是因为古人认为老鼠是五谷神,不敢轻易得罪,所以只能寄希望于让老鼠吃饱后,就不要再来吃蚕宝宝 。
“这日,蚕妇一大早起来就煮一大锅菜稀饭,甚至在还把平时都舍不得吃的肉切一块下来,剁细加到稀饭里面去,放在老鼠经常出现的房顶、屋角、墙角、蚕架上 。蚕妇在边摆碗的时候,还要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小声骂道:‘大老鼠、小老鼠,稀饭都吃了,你要是再吃我的蚕子,一窝大小都不得好死’ 。”
据南朝梁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载:“世人正月半做粥糜祷之,加肉覆其上,登屋食之 。咒曰:登高糜,挟鼠脑,欲来不来,待我三蚕老 。则是为蚕逐鼠矣!”而在南北朝的古籍《荆楚岁时记》中,也有关于“逐鼠”这一习俗的记载:“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 。先以杨柳插门,随杨柳所指,仍以酒脯饮食乃至粥插箸而祭之 。”其用意亦是以之逐鼠护蚕 。
“所以说元宵之夜逐鼠的目的,给老鼠喂几碗粥,其目的也是为了来年蚕宝宝好好成长,结成大个大个的蚕茧,祈求丰收 。”刘孝昌说到 。
这些元宵习俗你听过吗 元宵节有什么风俗?

文章插图
《乾隆帝元宵行乐图》轴,清,故宫博物院藏
迎紫姑 与“厕神”聊点贴心话
旧时在元宵这一日,成都城郊农村的主妇们格外忙碌,不仅要逐鼠,还要迎紫姑 。相传,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 。且在民间传说中,紫姑是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 。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 。据悉,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
“因为紫姑死在厕所,所以被称为厕神,迎紫姑又叫迎厕神 。”刘孝昌解释到,在旧时百姓的心中,紫姑是位命运悲惨的小妾,深受富家大妇人的凌辱迫害,因此引来人们特别是大姑娘、小媳妇们深切的同情怀念,所以在这一天晚上才有迎紫姑的习俗 。
古时每到元宵佳节,家中妇女们早早起来,忙着用稻草扎制成真人大小的紫姑像,再用纸画出的眉毛、眼睛、嘴,还用红纸浸一点水把脸庞涂红 。随后,把扎绘好的紫姑很恭敬地立放在猪圈、厕所旁边 。或另外置新大扫把一支当成紫姑,饰以钗环、簪以花朵,还用银钗一支插在扫帚头上,为紫姑打扮一番,放厕所设供,等待到入夜时来迎接她 。
“当刚到天黑时,妇女们恭恭敬敬地把扎好的紫姑迎放在灶头、厕所或猪圈里面,烧三根香、一对蜡烛、几张纸钱,跟亲姐妹一样,还拉着扎绘紫姑的手,讲些贴心的话 。”刘孝昌还表示,迎紫姑前还要把灶门打扫干净,不能有柴灰,且凡火要熄灭,火钳和吹火筒都不能放入灶前灰槽里 。此外,迎紫姑时必须安静,因为紫姑怕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