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厂村体工队」被刻意可怜的斯科蒂-皮蓬( 三 )


「后厂村体工队」被刻意可怜的斯科蒂-皮蓬
文章图片
然而格伦-罗宾逊的工资顶多在队内称王称霸 , 89年榜眼秀丹尼-费里在签完10年3400万的新秀合同后 , 收入直接成为那赛季联盟第7 , 而他场均只有8.6分3.5篮板 , 连球队合格首发都算不上 。 好在之后工资帽大涨 , 再加上“大狗”的天价新秀合同挡子弹 , 费里的这份奇葩合同才很少被人讨论 。
「后厂村体工队」被刻意可怜的斯科蒂-皮蓬
文章图片
在罗宾逊之前还有91年的状元拉里-约翰逊 , 他进入NBA时和球队直接签了12年8400万卖身契
当我们抹去时代的迷雾 , 了解到皮蓬工资的真实情况后 , 自然会联想到另一个问题:为什么皮蓬和整个纪录片团队会选择用这样的角度来叙述这件事?
关于皮蓬的部分其实很好解释 , 因为人在回忆过去时会在潜意识中自动美化自己的行为 。 皮蓬当时领取不符身价工资的委屈当然可以理解 , 但是他想要跟老板和总经理毁约签新合同根本不符合规定 , 故意在赛季开始才做手术、威胁球队不交易就不上场打球 , 这些行为完全可以被解读为不职业 , 因此只能通过建构“不公平”的感觉来博取大家同情 。
如果皮蓬承认自己前几年工资其实不算低 , 甚至自己还占了便宜 , 只是最后几年才显得不够看 , 那么观众对他的同情心就会被削减 , 因为他签长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求安稳的生活那么简单 , 而是那份合同在当时本身就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 了解到这一点后 , 就只能怪皮蓬自己目光不够长远了 。
至于《最后之舞》为什么要这样拍 , 那就要回归到纪录片本身:它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 , 国内外许多媒体已经有过论述 , 这里就直接放出答案——《最后一舞》目的在于让年轻一辈的球迷重新认识乔丹的伟大 。
「后厂村体工队」被刻意可怜的斯科蒂-皮蓬
文章图片
在大众的认知中 , 纪录片讲述的都是真实发生的故事 , 但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 , 创作者其实担任着把关人的角色 , 他们会对相关事件、受访人和使用画面做一个筛选 , 用一个特定的叙事模式来讲述一个完整的主题故事 。
因此 , 即使所有的画面都是真实发生的 , 纪录片的内容也只是局部的真实 , 当导演将筛选出来的真实事件组合到一起后 , 故事整体的真实性可能已经被完全扭曲 , 因为很多重要的内容被隐去 , 留下的都是为主题服务的内容 。 《最后之舞》的主题是塑造乔丹的伟大 , 而皮蓬的“不幸”遭遇则是伟大的注脚之一 。
「后厂村体工队」被刻意可怜的斯科蒂-皮蓬
文章图片
其实这种叙述手法在乔丹1988年拍摄的纪录片《伴我高飞》(ComeFlyWithMe)就有所体现 , 当时为了突出乔丹传奇般的成长经历 , 特意讲述了一段他高一落选校队的励志故事 , 而作为这个故事的“反派人物” , 兰尼高中当时的主帅弗雷德-林奇一度成为众人的靶子 , 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个无能的蠢货教练 , 连天赋俱佳的乔丹都视而不见 , 还差点毁了人们心中的“篮球之神” 。
但问题是 , 乔丹当时教练实际上是波普-赫林 , 而且 , 尽管赫林的确没有选乔丹进一队 , 但问题在于这个选择在当时来看实际上也没有问题 。 因为生长发育问题 , 高三高四生在体格和对抗能力上相对高一学生有几乎无可比拟的优势 , 因此高三高四这些快毕业的球员才是球队首选 。 而据当地体育作家查克-卡利的说法 , 高一的乔丹落选校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 因为他当时的身高只有1米78 , 哪怕到高二他都没办法战胜校队里任何比他高大的球员 。
而且 , 尽管刷掉了乔丹 , 但赫林和乔丹的关系其实非常的好 。 当时赫林跟乔丹家住得很近 , 经常在早上开车顺路送乔丹去体育馆训练 , 乔丹高三升入一队后 , 他还专门给北卡大学的教练组写信推荐乔丹 , 为自己的弟子争取就读名校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