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成都历史上的华阳和古籍《华阳国志》有什么关系?

在漫长的3000多年成都历史中 , 华阳 , 一直是与成都息息相关的名字 。 成都与华阳 , 几乎是古代最典型的“双子城” , 比唐代的长安和万年还要悠久 。 但是古代“华阳”这个名字的出处原则上并不指成都的华阳 , 不少人可能都知道有一本古籍《华阳国志》 , 内容也和巴蜀之地有关 , 这两者究竟有无什么渊源呢?
【历史故事】成都历史上的华阳和古籍《华阳国志》有什么关系?
文章图片
成都崇州的华阳国志馆
一、《华阳国志》的“华阳”是指什么地方?
《华阳国志》原作《华阳国记》 , 书中的华阳所指其实并不是成都 , 也或者说实际远远大过成都 , 几乎指西南大部分地区 , 以今天看川滇黔三省都算涉及 。
这本书会使用“华阳”一名的由来出处 , 最早是见于古籍《尚书·禹贡》说:“华阳黑水为梁州 。 ”意思是梁州北至华山之阳 , 西至黑水之滨 。 《华阳国志》的作者常璩在序言中说:“唯天有汉 , 鉴亦有光 。 实司群望 , 表我华阳 。 ”换句话说 , 《华阳国志》所记的主要地区范围就是《禹贡》中古时“九州”的梁州 , 因在华山之阳、汉水之南而得名为“华阳” 。
这一古梁州的辖区沿袭到秦汉交替时期 。 到西汉中期汉武帝大力拓边以后 , 对汉朝管辖疆域进行了一些调整和划分 , 当时就从古时九州变为十三州 , 其中一些地方更改了名称 。 像长安所在的古雍州改为凉州 , 而巴蜀所在的古梁州被益州取代 。 但是 , 最初益州是设在云南境内 , 后来转移到巴蜀(魏晋后重设梁州就单独从益州再划分出汉中地区) 。
《华阳国志》一书写于东晋 , 而书中记载的内容 , 大体是公元四世纪中叶前 , 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三省以及甘肃、陕西、湖北部分地区的历史、地理 。 内容非常丰富 , 考证颇为翔实 , 史料大体可靠(即便有很多涉及野史传说的内容 , 依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 是研究古代西南边疆民族史以及蜀汉、成汉史等三国、两晋时期巴蜀地方史的重要古籍资料 。
【历史故事】成都历史上的华阳和古籍《华阳国志》有什么关系?
文章图片
常璩画像和介绍
该书一共分十二卷 , 约十一万字 。 主要内容分三部分:一至四卷记载巴、蜀、汉中、南中各郡的历史、地理 , 其中也包括这一地区的政治史、民族史、军事史等 , 但记述形式是以地理内容为主 , 类似于古代传统史书中的“地理志”;五至九卷以编年体的形式记述了曾经占据巴蜀一方的公孙述、刘焉刘璋父子、刘备刘禅父子和李氏成汉四个地方势力的来龙去脉 。 也包括西晋短暂统一时期的巴蜀历史 , 这一部分略似传统史书中的“君王本纪”;十至十二卷记载了梁、益、宁三州从西汉到东晋初年的“贤士列女” , 这部分相当于传统史书中的“人物列传” 。
曾为《华阳国志》做校注的学者刘琳在“前言”里评价:“从内容来说 , 是历史、地理、人物三结合;从体裁来说 , 是地理志、编年史、人物传三结合 。 ”该书的作者常璩将历史、地理、政治、人物、民族、经济、人文等诸多不同的内容 , 杂糅在一部书中 , 无论从体例上还是内容上都具备了方志的性质 , 但是又区别于一般传统方志只偏重记载某一地区的特点 。 这种独特性 , 正是作者常璩在中国方志史书中的一个伟大创举 , 也是《华阳国志》经历千年岁月的检验 , 始终能挺拔于方志之林并成为方志之鼻祖的主要原因之一 。
常璩此人事迹并不太显著 , 他是蜀郡人(今天属于成都管辖的崇州市) , 出生于西晋后期 , 常氏家族在蜀郡江原县算是一方大族 , 许多人都颇有学问 。 常璩是江原县人 , 史学界没有异议 。 但是 , 他的故里小亭在成都周边的哪里?历来有多种说法 。
常璩在《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述自家故乡:“江原县郡西 , 渡大江 , 滨文井江 , 去郡一百二十里 , 有青城山 , 称江祠 。 安汉 , 上、下朱邑出好麻 , 黄润细布 , 有羌筒盛 。 小亭 , 有好稻田 。 东方 , 常氏为大姓 。 文井江上有常堤三十里 , 上有天马祠 。 ”根据这些信息 , 学术界大致提出六种意见:第一 , 《清一统志》的“江源”说;第二 , 刘重来、徐适端的“三江”说;第三 , 任乃强的“县西南”说;第四 , 刘琳的灌县“太平公社”说;第五 , 王文才的“西南紫竹”(燎原)说;第六 , 施权新的“怀远”说 。 这些观点都来自学养深厚的专家 , 都有一定的依据 , 但是随着学术界不断综合情况 , 据推断小亭在今崇州到都江堰境之间怀远一带更为合理 , 也就是施权新的观点相对较晚(《常璩疑案》发表于《成都文物》2010年第4期) , 考察依据更有说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