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明清卫河漕运常缺水,而黄卫最近仅50公里,当时有无引黄入卫想法( 二 )


【爱历史】明清卫河漕运常缺水,而黄卫最近仅50公里,当时有无引黄入卫想法
文章图片
由黄河到河南黄河北岸 , 再经旱路到卫河示意图 , 黄色箭头代表陆运
这时候 , 山东佥事江良材有感于大运河易受黄河泛滥的影响、通过卫河需要陆运又耗费人力物力巨大 , 向皇上建议引黄河水入卫河:
通河于卫有三便 。 古黄河自孟津至怀庆东北入海 。 今卫河自汲县至临清、天津入海 , 则犹古黄河道也 , 便一;三代前 , 黄河东北入海 , 宇宙全气所钟 。 河南徙 , 气遂迁转 。 今於河阴、原武、怀、孟间导河入卫 , 以达天津 , 不独徐、沛患息 , 而京师形胜百倍 , 便二;元漕舟至封丘 , 陆运抵淇门入卫 。 今导河注卫 , 冬春水平 , 漕舟至河阴 , 顺流达卫 。 夏秋水迅 , 仍从徐、沛达临清 , 以北抵京师 。 且修其沟洫 , 择良有司任之 , 可以备旱涝 , 捍戎马 , 益起直隶、河南富强之势 , 便三 。
大概意思就是三个便利之处:
一是卫河的走向就像古黄河由孟津向北而入渤海的河道差不多 , 黄河之水从卫河走比较方便 。
【爱历史】明清卫河漕运常缺水,而黄卫最近仅50公里,当时有无引黄入卫想法
文章图片
春秋时期的黄河入海河道走向
二是宋朝的时候 , 黄河是从东北入海的 , 当时气候适宜 , 但自从黄河改为入黄海后 , 气候就变了 , 如果让黄河之水入卫河 , 从天津入海 , 徐州一带的水患不仅能平息 , 京师的大气候也能变得适宜起来 。
三是元朝的漕粮是从黄河到达封丘 , 再陆运至淇门镇入卫河的 。 如果引黄河水入卫河 , 在冬春水流平缓的时候 , 漕粮可运到黄河、卫河交汇处 , 顺流就可进入卫河 。 而在夏秋水势较大的时候 , 则仍然从徐州通过会通河到达临清、京师 。 这样一来就可以旱涝均能保证漕粮运输 , 并且还可以保证直隶、河南的灌溉之水 , 两省也随之富强起来 。
从江良材的奏折来看 , “导黄入卫”真的是一举数得 , 这个奏折还得到了礼部尚书、太子少保霍韬称赞 , 但是呈上之后的最终结局却是“不行” 。
那么有着如此美好前景的建议为何却“不行”呢?
黄河有“易决、易徙、易淤”的特点 , 其水流随着季节、年度多变 , 难以控制 , 而卫河两岸是均是人烟稠密之地 , 有着无边的良田 , 并且在尽头有京师、天津等重地 。 如果引黄河入卫河 , 一旦发生大的水情 , 不仅富庶的河南北部、直隶腹地直接受到水灾影响 , 甚至还危及到了京师的安全 , 这种损失是要动摇国本的 , 只要是有点头脑的皇帝和大臣也不敢同意这个建议 。 另外由于“易淤” , 引黄入卫后 , 就是不发大水 , 卫河河道也因为黄河携带的泥沙逐步淤积 , 得不偿失 。
【爱历史】明清卫河漕运常缺水,而黄卫最近仅50公里,当时有无引黄入卫想法
文章图片
从黄河引水的两条渠道
当然 , 对于引黄河之水所带来的弊端 , 在科学技术、工程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已经算不上什么了 , 哪怕是70年前的新中国成立之时 , 我们也有能力、有胆量引黄河之水入卫河 , 这是古代皇帝和大臣们想都不敢想的吧 。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