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明清卫河漕运常缺水,而黄卫最近仅50公里,当时有无引黄入卫想法

在我国明清时期 , 流经今天河南北部、河北东部的卫河、卫运河、南运河水系 , 是漕粮运输的主要通道 , 有着“卫漕”之称 。 按照当时的记载 , 卫河发源于河南辉县苏门山百门泉 , 汉朝时名字为白沟 , 曹操曾用它沟通洛阳和邺城的运输 , 隋炀帝在此基础上开凿为永济渠 , 在宋元时名字为御河 , 明代以后称卫河 。
【爱历史】明清卫河漕运常缺水,而黄卫最近仅50公里,当时有无引黄入卫想法
文章图片
明朝时流经河南北部、京师南部的卫河
卫河是京杭大运河在黄河以北的重要水源 , 也是河南省漕粮进京的唯一通道 。 就是如此重要的一条河流 , 却时常因为缺水而令皇帝大臣们坐卧不安 。
据《二十五史河渠志注释》的记载 , 在宋代卫河水源仍然十分丰富 , 漕运畅通“今卫河上源 , 止是百门泉水 , 其势壮猛 , 至卫州以下 , 可胜三四百斛之舟 , 四时行运 , 未尝阻滞” 。 但是自从元朝到明清时期 , 由于“小冰河期”的影响 , 华北地区降水量大幅度减少 , 卫河的水源已严重不足 , 以至于影响到漕运 。 漕运与灌溉争水问题极为突出 , 朝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 保证漕运用水的需要 。
首先用严刑 。 规定“如有豪横阻绝泉源引灌私田 , 照依山东阻绝泉源事例问罪” , 山东阻绝泉源事例即始于明朝成化十年的令:“凡阻绝泰山等处泉源者 , 为首之人发充军 , 军人发边卫” 。
【爱历史】明清卫河漕运常缺水,而黄卫最近仅50公里,当时有无引黄入卫想法
文章图片
设于武陟县城内的河北兵备道道署
其次设专门管理水利官员 。 在武陟县设置河北兵备道一职 , 统辖彰德、卫辉、怀庆三府 , 除稽查吏治之外 , 还“照管河道之例加以兵备职衔 , 将河北一带堤工埽坝、厅汛各员河兵、堡夫一应钱粮令就近督率 , 修防小丹河等水利 , 并令巡查 。 此外 , 再有小泉可济漕运者 , 俱令斟酌疏通汇流入卫 , 以济漕运 , 并查民间截流盗水之弊” 。 大意就是管理黄河以北的水利 , 主要就是保证各条河流、泉眼“以济漕运” 。
【爱历史】明清卫河漕运常缺水,而黄卫最近仅50公里,当时有无引黄入卫想法
文章图片
明朝河南部部的卫河
【爱历史】明清卫河漕运常缺水,而黄卫最近仅50公里,当时有无引黄入卫想法】三是明确漕运和民田用水制度 。 顺治年间为每年二三月间由民间用水 , 四月以后就要把各水闸闸板封贮 , 堵塞渠口 , 保证漕运;到了康熙二十九年 , 漕运时间及灌溉用水方式则是每年三月初一至五月十五日 , 用竹络装石横塞河渠 , 使水归入卫济漕 , 只留一丝水流供民间灌溉 , 五月重新供灌溉用水 。 后来又规定了干旱时期的用水分配制度“官三民一” , 即在大旱之年的三月初一至五月十五日“令三日放水济漕 , 一日塞口灌田”;乾隆年间因卫河水涩、漕运艰难 , 实行“官二民一”;到了嘉庆、道光之时 , 每年保障漕运用水的时间已增加至四个月 。
直到清末海运兴起 , 大运河因黄河改道而北段断流 , 卫河漕运也随之停止 , 数百年的灌溉和漕运争水一事才终告结束 。
新中国成立之后 , 在我国第一座横跨黄河的钢体结构铁路大桥——平汉铁路郑州黄河大桥西侧 , 郑州黄河名胜区对岸的焦作市武陟县秦厂村黄河北岸 , 建起了“人民胜利渠”和“共产主义渠”的渠首 。
【爱历史】明清卫河漕运常缺水,而黄卫最近仅50公里,当时有无引黄入卫想法
文章图片
“人民胜利渠”和“共产主义渠”的渠首
人民胜利渠于1951年3月开工 , 总干渠长52.7千米 , 最后在新乡市区汇入卫河 。 而位于人民胜利渠北侧的共产主义渠 , 于1958年开挖 , 全长156.5公里 , 最后在鹤壁浚县王庄镇老关嘴汇入卫河 。
【爱历史】明清卫河漕运常缺水,而黄卫最近仅50公里,当时有无引黄入卫想法
文章图片
“人民胜利渠”和“共产主义渠”最终汇入卫河
两条渠道都是从黄河引水入卫河 , 并且其中长度较短的人民胜利渠仅50多公里 , 这样长度的工程 , 在已经开凿、建设过成千上万里运河、长城的古代也应该算不上多大的难度吧 , 难道就没有人考虑过引水量充沛的黄河水入卫河 , 那样一来卫河还怕没水吗?
还别说 , 真有一个人提到过这个思路 , 并且还是在明朝 。
明朝景泰四年(1453年) , 大运河因黄河决口 , 漕运船只在山东张秋镇受阻 , 为保证京城的需要 , 江南漕粮通过淮河、黄河运到河南卫辉、胙城附近的沙门后 , 从船上卸下 , 陆运三十里后再装到卫河中的船上 , 通过卫河运到京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