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河南:精准监督保障脱贫攻坚高质量( 二 )


惩是为了治。河南省纪检监察机关既立足当前、采取有力措施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又着眼长远,建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一体推进“三不”的长效机制。
既注重问题线索清零,又注重健全处置机制。如果贫困县都摘帽了、贫困村都退出了,但是问题线索还没有办结,势必影响脱贫质量,必须划定时限限时办结,同时还要建立处置机制,确保新的线索来了以后能够及时有效处置。河南省纪检监察机关对2016年至2019年3月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受理的问题线索进行彻底排查、摸清底数,共梳理扶贫领域问题线索16017起,对其中未办结的1533起逐件挂牌督战。问题线索清零目标已于去年9月底前顺利完成。同时,对2019年3月以来新增问题线索建立专项台账、逐件编号登记、快速分类移送、强化督查督办,确保件件有着落。
既抓高质量查处案件,又确保以案促改到位。按时高质量办结扶贫领域案件只是基础,还要做好“后半篇文章”,开展以案促改,避免类似问题重复发生,促进标本兼治。按照“一案一整改”要求,河南各地各单位共选取6974件扶贫领域典型案件开展以案促改,深入查找深层次问题,完善相关制度1239件。
既抓干部作风整改,又确保日常监督常态。盯紧关键人,特别是着力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以作风攻坚促进脱贫攻坚,探索行之有效的量化评价指标,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基层减负年”工作要求,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强化精准问责,对受到诬告陷害或者错告的党员干部澄清正名,加强对受处理的党员干部回访教育,不断推进巡视巡察、国家监察两个“打通最后一公里”专项工作,推动纪检监察监督和巡视巡察监督向基层延伸,以常态监督推动群众脱贫致富和干部作风整改。
3 新模式:强化治理,形成小微权力运行立体监督格局
针对小微权力治理手段还不够完善等问题,通过推进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格局、加强科技支撑,形成新的治理模式。
在做好监督执纪问责监督调查处置的同时,河南省纪检监察机关探索基层腐败治理模式,加强对小微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营造为民服务、担当实干、清正廉洁的良好氛围,推动基层干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治理模式创新离不开完善的制度支撑,河南省纪检监察机关督促有关职能部门深化改革,建立健全脱贫攻坚项目建设实施办法、低保经办人员和村居委会干部近亲属享受低保备案制度等,进一步规范扶贫项目实施、资金使用。
与此同时,省纪委监委把扶贫领域作为监督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乡镇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建设,出台推进监察职能向基层延伸的指导意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监督作用,支持村务监督委员会有效履职,形成立体监督格局,打通扶贫监督的“最后一公里”。
为解决信息不透明和群众不知晓、监督难的问题,督促相关部门利用各类平台,全面及时公开扶贫政策、扶贫规划、扶贫资金分配方案、扶贫项目、扶贫对象和帮扶信息、扶贫成效以及贫困县、贫困村及贫困户退出等信息。特别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建立信息化监督系统,前台将扶贫政策、民生资金、农村“三资”等情况进行公开,横向打通了各部门和单位间的信息壁垒,纵向形成了上下联动的一体化监督体系,后台录入了十大信息数据库,通过数据碰撞比对,让“开着小车办危房改造”“公职人员侵吞民生资金”等问题现出原形。
“那个平台真厉害,我刚把钱领过来,纪委监委的人就知道了!”民权县庄子镇老庄村村民张某某感叹道。近日他申报危房改造资金2万元,刚一审批,大数据监察平台就发出了警报,后台系统上显示:2018年12月,张某某已领取2万元危房改造资金。
【 「保障」河南:精准监督保障脱贫攻坚高质量】“扶贫资金管理后台与大数据监察平台联动,实时更新数据,比对分析,一旦出现异常就会及时发出预警,推动了扶贫领域腐败问题的防范治理。”河南省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采访人员 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