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急渡河,50万南军筑垒攻九门;聚人心,朱高炽万余燕军守北平

【历史故事】急渡河,50万南军筑垒攻九门;聚人心,朱高炽万余燕军守北平
文章图片
建文元年十月 , 燕军救永平、袭大宁 , 风驰电掣三百七十公里 , 一路均呈破竹之势 。 毫无疑问 , 这既是燕王朱棣的一场豪赌 , 也是他的一次风投 。 朱棣是一个赌徒吗?当然不是 。 朱棣真的对北平城如此自信吗?恐怕也不尽然 。
事实上 , 朱棣虽然嘲笑李景隆是“赵括”之流 , 但他手里的南军(朝廷军)却实打实有50万之多 , 这是当时燕军的10倍有余 , 而且粮草、军饷都由山东、山西各地负责输送 , 换言之 , 李景隆是没有后顾之忧的 。
但朱棣却不同 , 他的北线有辽东兵马威胁 , 南线又受李景隆压迫 , 粮饷物资均需北平一带供应 , 一旦北平有失 , 朱棣绝无翻身之望 。 因此 , 朱棣内心深处是相当重视李景隆的 , 只不过他的心理素质很好 , 故作谈笑风生状以缓解燕军上下的焦虑 , 可能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北平城现在的真实处境 。
北平真能挡住李景隆的50万大军吗?
【历史故事】急渡河,50万南军筑垒攻九门;聚人心,朱高炽万余燕军守北平
文章图片
一、急渡卢沟桥
屯军河间的李景隆此刻很像一个旗手 , 纵然身居战场百里以外的大帐 , 但他依然紧盯着对手落子的那一刻 , 所以当他得知燕军主力尽数北征大宁后 , 李景隆几乎兴奋地拍案而起 , 当即传令50万南军迅速北上 , 目标:北平城 。 李景隆相信 , 只要南军一举拿下北平城 , 靖难之役便会就此结束 。 不过 , 他似乎从未想过 , 如果50万大军都拿不下北平呢?
“霜寒十月花开尽 , 只有松筠秀旧枝 。 ”
幽燕的十月通常比南方冷上许多 , 李景隆的南军几乎全来自南方 , 加上准备仓促 , 南军的衣衫稍显单薄 , 可惜这并不能冷却李景隆心里的炙热 , 他的大军很快抵达了北平城的第一道防线 , 卢沟桥 。
作为北平城的门户 , 卢沟桥也曾是元军抵挡魏国公徐达的防线 , 然而今天的卢沟桥却异常安静 , 南军将士几乎能听见风踏荒草的声音 , 放眼望去 , 仿佛河水也因为看到了南军而逃窜 。 李景隆由此意气骄盈 , 有轻视燕军之志 , 他扬鞭策马笑道:“不守卢沟桥 , 吾知其无能矣!”
对李景隆来说 , 决胜的关键无疑是时间 , 正所谓“兵贵神速” , 由于天气日渐寒冷且南军衣衫单薄 , 如果不能迅速拿下北平 , 待天降大雪或者燕军回援后 , 南军的胜算就大打折扣了 , 故而南军毫不犹豫地渡过卢沟桥 , 在北平城外迅速摆开阵式 。
【历史故事】急渡河,50万南军筑垒攻九门;聚人心,朱高炽万余燕军守北平
文章图片
按照李景隆的部署 , 南军兵分三路 , 一路包围北平九门 , 一路攻打通州 , 最后一路屯驻郑村坝 , 三军形同三角形 , 指挥部就设在中间的郑村坝 , 李景隆就坐镇此处 , 遥控指挥东、西两线的攻势 。
为了防止北平城内的守军突围 , 李景隆沿着北平城墙筑起了长长的包围网 , 各条防线均修筑有壁垒 , 每隔一段距离还有哨塔 , 北平九门由此被围得如同铁桶一般 , 南军相信如此严密的包围网定能把守军困死 。
二、世子朱高炽
此时坐镇北平的燕军最高指挥官是燕王世子 , 朱高炽 。 朱高炽生于洪武十一年 , 是燕王朱棣的嫡长子 , 自幼勤奋好学、端重沉静、言行有礼 , 《明史》还称他习射百发百中 , 但他最大的特点是性格仁慈、体恤旁人 , 因此很有贤名 。 从这些特征来看 , 朱高炽肯定不是父亲朱棣那样的指挥官 , 面对50万南军 , 朱高炽有什么破敌方略呢?
【历史故事】急渡河,50万南军筑垒攻九门;聚人心,朱高炽万余燕军守北平
文章图片
若从实力对比来看 , 北平可谓微弱累卵 , 因为朱高炽手里的军队还不足万人 , 这些人都不是燕军的精锐 , 真正有强大战斗力的恐怕只有燕王府的卫队 , 但由于人数较少 , 分到北平九门便如同沙子丢进了大海 , 掀不起任何风浪 。 在这样的情况下 , 朱高炽要守住北平九门就必须拿出些魄力 , 所以他决定“亲冒矢石”、“与民同战” 。
听说李景隆的大军已经包围九门后 , 朱高炽带着他的僚属也登上了城墙 , 平日体型肥胖的他如今也披挂佩剑 , 颇有几分英气 。
朱高炽体恤士卒是出了名的 , 他从不苛责他人 , 亲自视察每一处城墙的防务 , 哪里需要石头 , 哪里需要弓箭 , 朱高炽无不一一过问 。 看到燕王世子每天奔波在各处城墙 , 士兵们感到了胜利的希望 , 当朱高炽大声宣布绝不抛弃守城士卒后 , 原本紧张的气氛变得激昂起来 , 有同甘共苦的统帅 , 哪里还有不胜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