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知识越多 为什么有的人懂得很多知识



为什么有些人知识越多 为什么有的人懂得很多知识

文章插图
|全文共2500字,深度阅读需7分钟,受益终生|


有诗云:“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


这是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要好好读书 。


作为一个读书人,本来是要通过知识的积累来充实和丰富自己人生的 。


然而,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许多人却放大了知识与金钱的关系,甚至于仅仅将学习知识视为创造财富的一种手段 。


要知道,这种偏颇的观念,正是造成当今许多社会问题的罪魁祸首 。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正确看待知识?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算作有知识的人,也就是读书人或称知识分子?


秦始皇当年焚书为什么偏偏把《易经》留下来了?此举为何会造成后世的知识信仰?为什么说知识信仰很可怕?


一向领导社会风气的读书人,凭的是什么?难道不是凭知识吗?


当我们穿越千年典籍,不难发现: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靠的就是一个“士”字 。


你知道其中的深意吗?




1
何谓“士”




“士”在古代就是懂得道理的读书人,现代叫做知识分子 。


老子认为,不同思想和认知水平的人,对“道”的理解程度是不同的,因此“闻道”后的态度也各不相同 。


“上士闻道”,不会怀疑,不会评论,只是勤于实践来增强对“道”的感悟 。


【为什么有些人知识越多 为什么有的人懂得很多知识】“中士闻道”,喜欢评论,其实也只能证明他似懂非懂 。


“下士闻道”,反应更妙,叫做“大笑之” 。这是因为老子告诉我们“反者道之动” 。


老子之所以把“士”分成三等,就是因为“道”太深 。


以前我们说读书人,一定是说他懂得道理,不懂道理,是没有资格叫读书人的 。


但是,现在的知识分子,有的人只懂得技术,只懂得专业,反而不懂得道理了 。


如果“士”这个阶层成为势弱,那就不仅是令人遗憾,更是令人担心的 。




2
谁有资格叫做“士”?




请问,一个只会考试的人,就有资格叫做读书人吗?当然不是 。


可是,现在很多人的观念是这样的:读书人就是会考试,读书人就是求职比较方便,读书人就是升官速度比较快、


事实不应该是这样的 。这样的人怎么有资格叫做读书人呢?!


甚至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如果一个人只是为了住进黄金屋才去读书,或者只是为了博得美人心才去读书 。


请问:这种人的品德能好到哪里去?这种人怎么有资格叫做读书人?!


对于读书人的定义,长期以来,正确的观念已经被糟蹋、被破坏掉了 。


你看,有人问孔子怎么种田?孔子会说,不要问我,请问老农 。


有人问孔子骨头断了怎么接?孔子会说,不要问我,请问大夫 。


可见,孔子并没有说,一个人什么知识都要懂,而是各有专精 。


其实,孔子所讲的“士”是修德之人 。


一个人在伦理道德方面成为大家的模范,问心无愧,才有资格叫做读书人 。


中华民族非常重视“士”,也就是读书人这个阶层,读书人一向是领导社会风气的一群人 。


但是,他们并不是凭知识 。




3
读书人不凭知识凭什么?




《易经》中离卦代表知识 。为什么离卦的卦辞先是“利贞”,后面才是“亨”?


因为如果不“贞”,根本就不可能“亨” 。


所以,不要以为读书人一定是好人,也不要认为读书人一定不会做坏事 。


你看,离卦的下卦还是蛮光明的,可是上卦好像快要灭掉了,这就告诉我们,知识很有用,知识很重要;但是,知识也是很可怕的,为什么?


因为作为一个读书人,原本是知识越多,越要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 。


但是,如果道德品质出现问题,知识越多,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就会越大 。


而且,人类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很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一旦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后,有人就会利用知识来图谋私利 。


离卦说:“黄离元吉,得中道也 。”


所有的知识都不能离开品德 。


一旦离开品德,那些光鲜亮丽的知识都虚假的,都是无用的,都是不敬的,都是有咎的 。


可见,事情好坏之差,系于人之一念 。


所以,读书人不是凭知识,而是要凭良心 。




4
知识信仰很可怕,怎么办?




秦始皇当年烧书为什么偏偏把《易经》留下来了?


因为有人讲《易经》这本书不过是老百姓拿来占卜用的,就不要烧了 。


秦始皇一听,那好吧,不烧了 。


这样的举动对不对?那不是我们评论的;这样的举动好不好?我们倒可以想想看 。


答案还是《易经》的道理,既有好的,也有坏的 。


好的一面,就是把这本书保留下来了 。坏的一面,就是从此人们一直误以为《易经》就是占卜用的书 。


所以,从汉代开始,术数这方面就被大量地发挥,人们对术数越来越产生兴趣了 。


术数一流行,就把《易经》从道德信仰变成了知识信仰,这才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


趋吉避凶,慢慢变成易学的重点 。那么,趋吉避凶好不好呢?


如果一个人满脑子都是趋吉避凶,就很容易投机取巧 。


要做一件事情,占一个卦如果好就做,不好就不做,那不就是投机取巧吗?


对自己好的才去做,对自己不好的就不去做 。这就背离了孔子的道理,而且偏离得太远了,还有什么道德可言?


其实,孔子的意思是说,我们该做的,就算困难再大,也要一步一步去克服 。


我们该做的,就算结果很惨,考虑后认为该做,还是要去做的 。


这是因为,当一个人的德行真正好的时候,凶会变吉 。


“吉人自有天相”,就是这个道理 。为什么“吉人自有天相”呢?


因为孔子说过“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德行真正好的人才叫做伟大的人物 。


“先天而天弗违”是说,如果你有本事做到比天垂象还早,把对未来的预测先说了出来,而老天本来不是要这样的,因为你说了,那就让你说了算了,它就配合你,那就是天人合一 。


“后天而奉天时”是说,老天尊重你,你也要尊重老天 。


你还没有说,天就垂象了,那你就不可以逆天,就要奉天时,即一定要顺天,按照上天的指示去做 。


孔子提出“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理念,就是告诫人们,要修德以应天,这也是天人合一的基本体现 。


这种人生价值观,从孔子以后一直到现在,变成了我们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信念 。
孔子说“士”是修德之人,老子说“士”是修道之人 。


总而言之,“士”就是重视提升自身品德修养的人 。


古代把“士”称为读书人,现代把“士”叫做知识分子 。


读书人不是凭知识,知识分子就是要凭良心 。


可以说,我们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就是靠着一个字“士” 。


老子说“善为士者,不武 。”难道这群读书人真的不会武吗?当然不是,“不武”是说会武而不显露或表现出来 。


如果一个人只是品德好,没有适当的武力,怎能保护弱者?


所以,自古以来,“士”一定是能文能武的 。能文能武才有资格保护弱者,能文能武才是真正的“士” 。
本文策划:若卿
本文内容:曾教授著述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