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精神和 司马迁有什么样的精神



司马迁的精神和 司马迁有什么样的精神

文章插图
霸王项羽
中国史学著作有两座高峰,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 。但如果非要选出其中最伟大的一部,我以为《史记》当之无愧 。


首先它建立了史学独立的地位,《史记》之后,历代方兴起修史的传统,以至于我们两千多年的历史从未断节,影响深远 。其次,《史记》创制的体裁,被历代史书沿用,无有超越 。再次,《史记》倾注了作者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行文参差错落,跌宕起伏,文辞慷慨纵横,生动精美,至于兼具文学价值,这在《史记》之后都绝无仅有 。最后是其作者卓越的史识,他并没有只为王侯将相立传,而是本着影响历史的转折进程和对人文精神的价值,去考量取舍,不惧俗亦不媚世 。这样的史识,《史记》之后,后无来者 。


然而想要读懂《史记》的伟大,必须先了解作者其人 。


司马迁的精神和 司马迁有什么样的精神

文章插图
司马迁著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陕西韩城人 。他的祖上一直担任记录周朝历史的职责,到了他的父亲司马谈,也仍然继承了家族的历史渊源,而且被正式认命为太史令 。司马迁很小的时候便跟着父亲学习古文,年龄稍长,又跟着董仲舒和孔安国学习,到了二十岁,开始出去壮游 。我以为这一切都是他父亲有意的安排,因为司马谈知道司马迁将来也一定要担任太史令,所以必要的学习和开阔眼界是更好胜任这个职业的基础 。当然,司马迁的壮游绝不是像我们今天的观光旅游,他是怀着对历史的变迁和人文精神的形成而去探索,使之对自己有限的认知造成无限的冲击,以练就更广阔的视野和深邃的思考 。事实证明,这很重要,影响了后来伟大的《史记》的创作 。


回来之后,司马迁迎来了生命当中的第一件大事——司马谈的去世 。起因是汉武帝封禅,这一具有历史重大意义的仪式,居然没有让负责记录历史事件的太史令司马谈一同去,这让他感到屈辱,觉得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于是“发愤且卒” 。但临终前,他握住病榻前司马迁的手说:“我们司马氏世代为太史,曾显赫于虞夏时期,后来渐渐衰落,这难道要结束在我手里?我死之后,你必为太史令,为太史令,千万不要忘了我所想要完成的论著 。”其实太史令的官职并不大,但从司马谈的身上可以看出,他不但对此很重视,甚至是自豪的 。我想这里面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家族的历史传承,他想要通过自身来对太史令的职责达到一种自己满意的高度 。但可惜因为汉武帝,让他对职责的信仰变成了巨大的焦虑,并因此怀着未竟的遗憾去世了 。理所当然的是他把遗憾托付给了司马迁去继续完成 。


司马迁为太史令之后,由于父亲的这件事的影响,让他更是对其职责怀着近乎宗教式的信仰,同时明确了毕生需要完成的唯一的使命 。但是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弄清楚:比如历史是什么?该去怎么写?对于历史上的人和事,又该以怎样的标准去评判?


几年之后,在他身上又发生了生命当中的第二件大事——李陵之祸,这件事之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成就了《史记》的伟大 。因为他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屈辱中,找到了之前很多问题的答案,并且出色地完成他的著作 。


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讨伐匈奴,同时派李广的孙子李陵为其押运辎重 。但是李陵为名门之后,他向来以为李广利是利用其妹妹的关系才当上了大将军,并无真本领,所以耻于做他的后勤,于是李陵谢绝了汉武帝,自请五千步卒为大军先锋,深入匈奴腹地以寡击众 。文武百官无不称赞他的英勇,汉武帝也为他的勇气所感动,准许了他的请求 。但不幸的是,李陵军行至浚稽山时,遭到了匈奴八万骑兵的埋伏,力战八个昼夜,斩杀敌军一万多,但他由于得不到主力的后援,结果人尽粮绝,兵败被俘,最终被迫投降 。


消息传到长安,汉武帝大为震怒,满朝文武又皆见风使舵,纷纷指责李陵其罪当诛 。汉武帝又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汉武帝,一方面极力为李陵辩护 。他不卑不亢地说道:“李陵平时对母亲很孝顺,对朋友讲信义,常常为了国家奋不顾身,有国士之风 。今出兵不利,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落井下石,实在让人痛心 。况且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在救兵不至,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 。就是古代的名将也不过如此 。李陵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敌人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 。他之所以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


司马迁的直言直接触怒了汉武帝,他认为司马迁不但在为李陵辩护,而且言外讽刺了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和他没有去救援的责任 。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


他的案子落到了当时的酷吏杜周的手中,其过程不可想象,但司马迁始终并不屈服 。在每日的折磨中,他都不断地在思考:皇帝来问臣子,臣子只是发表了一下自己的看法,其罪何来?难道只是因为站在了真实的立场?至高无上的皇权,对所有的臣民握有生杀之权,但可以代表所有的判断和决定是正确的吗?


不久,长安有传闻说李陵带领匈奴军队攻打汉朝,汉武帝未经查实,便信以为真,于是就草率地处死了他的母亲,妻子和儿子 。司马迁也因此判了死刑 。


汉朝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其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其一是受“宫刑” 。司马迁家贫官小俸禄低,朋友中也没有愿意出资搭救的,所以第一种办法他无力办到 。如果接受“宫刑”,其对身体的摧残和精神人格的侮辱都生不如死 。绝望的司马迁想到了自杀,但也想到了遗憾,父亲嘱咐他完成的事和对家族传承的辱没 。几经痛苦的考量,他决定接受“宫刑”,苟活下来,死虽然有尊严,但毫无价值,生命的意义要有超越尊严的存在,只有完成自己伟大的使命,才是对生命的敬畏和负责 。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不正是如此吗?想到这些,他便不再害怕了 。


然而“宫刑”对他身体和精神上的摧残,还是不可想象的,羞辱让他无法去说,也无人可说,只能度日如年地默然承受 。因为他已经不被当时的社会所承认,他所归属的群体也把他抛弃了,既不承认他是男人,也不承认他是士大夫 。只有在很久之后,他写给任安的一封回信中,我们还大体可以感受到他的痛苦 。其实这封信,他本没有打算回的,因为任安在给他写信的两年之后,被汉武帝判了死刑,所以司马迁不得不回信了 。


信中说他接受“宫刑”以后,“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其情其状其悲其痛,岂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信中还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司马迁莫大的屈辱和悲愤,最后只能不得已对任安言及 。


“宫刑”带来的羞辱和悲愤,虽说一直摧残着司马迁,但却使他被迫从一个人们都看不起的社会最底层的身份,去看待生命和历史,由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观,金钱观和价值观,这成就了《史记》的独创和深刻 。“宫刑”对《史记》的影响,还有它的悲剧性和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司马迁在描述悲剧人物的字里行间往往透露着壮烈和不平,有些章节,每每回顾自身痛处,悲愤又喷涌而出,淋漓倾泻 。


司马迁的精神和 司马迁有什么样的精神

文章插图
但这些并非代表司马迁在著述时,只一味地贪图一时痛快,没有原则和目的 。他在《报任安书》中说,史记“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比如伯夷和叔齐,以司马迁儒家思想的评判,他认为都是好人,应当在历史当中被记录下来,但是最后两个人都饿死在了首阳山上,从结果来看,好人没有好报,那么怎么去解释?只能用天去解释,这就是天人之际 。司马迁在考量历史人物的时候,还有一个标准,就是凡影响历史转折进程的人物,必收录在内,这就是《史记》当中为什么会有项羽,吕后和陈涉等,这就是通古今之变 。最后的一家之言,实际上是司马迁不谄媚权贵,不惧怕世俗的表现,他只自我认定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不在乎别人怎么认定 。事实证明,司马迁的这些都是超前的,以至于后来的史书鲜有能与《史记》相提并论的 。


总之,李陵之祸是司马迁生命当中极大的转折,它对司马迁造成的伤害不可磨灭,但它也成就了《史记》的伟大 。


司马迁的人生经历不可复制,所以《史记》的伟大不可能被替代 。


【司马迁的精神和 司马迁有什么样的精神】最后,谨以此篇献给那些和我一样正在经历人生的苦难,而又无法突围的人们,请相信苦难终会过去,请坚信生命的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