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健康1985-2020:我国信用卡大革命( 三 )


值得一提的是 , 中国台湾最大的三四家发卡机构全是本土企业 , 它们凭借积极的营销策略疯狂跑马圈地 , 连花旗信用卡这样的全球信用卡“龙头”也只能往后靠 。 这一活生生的例子摆在眼前 , 现场的银行高管们都为之一振 。
这也为日后中国信用卡市场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 尤其是爆发初期 , 从人才 , 到理念 , 再到运营都深深地烙上了中国台湾模式的印记 。
而在政策层面 , 1999年3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 , 相较于1996年的“旧版” , 打破了诸多限制 。 比如 , 明确将信用卡明确划分为贷记卡和准贷记卡两种 , 并扩大了信用卡的消费信贷功能 。
一方面 , 放松了对透支限额的限制 , 个人卡账户月透支额提高到5万元;另一方面 , 大幅度降低了透支利率 , 最高日息由万分之十五统一改为万分之五 , 准贷记卡计收单利 , 贷记卡计收复利
元年诞生
2003年的第一个工作日 , 一位笔名叫“老榕”的人收到了人生中的第一张信用卡 , 他在自己的博客上激动地记录下了这张招行信用卡从申请、到手、再到第一次使用的全过程 。
“没有担保 , 没有预存 , 除了一个表格和一个电话 , 什么也没有 。 虽然这个起始数额其实不大 , 可它也是北京最低收入保障的120倍 , 是俺申报的月收入的X倍 。 无论如何 。 2003年 , 我个人开始真正有了信用” 。
老榕的本名叫王峻涛 , 他被人称为“中国电子商务第一人” , 创办了8848网站 。 但对于网民来说 , 老榕这个名字可能更为出名 , 曾经的一篇《大连金州没有眼泪》一度被认为是“全球最有影响的中文帖子” 。
老榕的这个用户体验贴在信用卡圈疯传 , “2003年是中国信用卡元年”也成为了一个公认的说法 。 而他不知道的是 , 在这张薄薄的卡片背后 , 中国信用卡行业刚刚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 。
在2001年12月到2002年12月之间 , 招行、工行、建行相继成立了独立于总行之外的信用卡专营机构 , 建立了一个集中运营、清算、发卡、催收的机制 。 到2003年、2004年时 , 中信、浦发、交行等信用卡中心也陆续开业 。
在机制上的创新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信号:中国的信用卡市场开始与世界接轨 。
而率先“独立”的三家银行选择了不同的经营模式和发展路径 , 也成为中国信用卡市场颇有代表性的几种方式:
招行信用卡中心选择引入“顾问” , 构建了独立品牌 , 并且它采取了事业部制 , 与招行个人银行部平级 , 从一开始便实行内部独立核算 , 这在当时的银行业也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
而工行的牡丹卡中心则是包含了信用卡、准贷记卡以及其它各种各样的借记卡和联名卡;建行也是走了信用卡专营的路线 , 后来还曾引入美国银行 , 进行战略合作 。
作为一个舶来品 , 信用卡在海外市场已经非常成熟 , 引入外资行经验是最为直接而有效的方式 。 所以 , 很多银行都选择了合资模式 。
比如最典型的 , 交行和汇丰银行 , 浦发和花旗银行都合资成立了信用卡中心 , 实现了深度的战略合作 。 当然 , 也有一些银行选择自力更生 , 例如 , 中信、光大等 。
在信用卡元年之前 , 还有两件重要的事情不可忽略 , 它们一起推动了信用卡新时代的开启 。
2002年3月 , 脱胎于金卡工程的银联公司在上海成立 , 它的搭建了跨行交易清算系统 , 实现了系统间的互联互通 , 进而使银行卡得以跨银行、跨地区和跨境使用 。 并且统一了银行卡的受理市场 , 包括Pos机的普及等 。
2003年 , 由原央行征信局局长戴根友牵头 , 开始推进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 。 这个方案经过了整整两年的论证 , 人民银行希望建立一个覆盖全国所有商业银行和贷款机构的数据库 。
市场环境和征信体系的优化 , 大大推动了信用卡业务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