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枪■战争中,炮弹打过来时,卧倒真的有用吗?还是要看具体情况的!( 二 )



说白了 , 不趴地上死亡概率更高 , 没有证据证明趴下生不如死概率更高 , 我更倾向于相信不趴下死亡概率和生不如死概率都比趴下高 。 当然 , 这个我个人认为 , 你完全可以认为人只要被震就生不如死 , 和豆腐差不多 。 这个其实只是在两害中取其轻的一个 。 很多老兵受伤后都有一段生不如死的过程 , 特别重伤 , 哪怕恢复后也有几率遗留心理创伤 。 我相信敢于上战场的人都不怕死 , 但是之所以要尽可能活着是为了父母妻子孩子啊 , 给我选择的话 , 只要有机会活我一定选择活下来 , 哪怕缺胳膊少腿 。
炮弹爆炸对人最大的威胁 , 来自于弹片和冲击波:
关于落弹的问题我想大家肯定有一个疑问 , 众所周知如果是单炮射击的话 , 由于炮管温度、弹药量、炮手操作、阵地状态、环境等因素两发炮弹落在同一个弹坑的几率极低 。 但是如果是急促射的话一般是多门火炮进行面积火力覆盖的 , 那么弹坑和其他位置被击中的概率应该是相同的吧?弹坑较安全是否更多是因为无掩体情况下 , 弹坑是凹进去的可以避开一部分破片伤害呢?
其实暴露步兵对炮击是没有防御力的 , 所以步兵一停下来就必须挖防炮坑 , 防炮坑只要深一点就可以防80%的空爆 。 行进步兵遇到炮击时一方面寻找掩蔽物 , 一方面拉大间距设法快速通过 。 空爆对炮兵而言也是技术活 , 不是啥人都能掌握的 。 空爆弹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广泛应用 , 在空中爆炸 , 主要用于杀伤地表的人物目标 , 但是对掩体工事破坏力小 。 对于坚固的地堡工事 , 需要采用延迟引信的炸弹 。
炮弹的运行轨迹是抛物线 , 即使是空爆弹依然对反斜面的目标无能为力 , 容易飞跃过去 。 相对而言 , 迫击炮对反斜面的威胁更大 , 因为迫击炮是高抛物线的运行轨迹 。 空爆弹在预定的目标上空及附近爆炸 , 杀伤面积大 , 火力密集 。 以取得更大的杀伤效果 , 碎片散弹杀伤 。 在空爆弹的杀伤半径范围内 , 如果没有条件跑进防空洞 , 或者跳进防弹坑(提高生存几率) 。 卧倒是最有效的防护方式 , 生存几率绝对比站立状态大 。

冲击波并不是一个均匀的球形 , 而是不太规则的
原子弹的冲击波示意图 , 黄红色虚线是冲击波的“等压线” , 可见冲击波当中最“猛”的部分其实是往斜上方跑的 。
可以看到 , 这个小红人的上半身是在一个压力更大的压力区 , 下半身是在压力小一级的压力区 。
一般来说 , 战场上是没什么现成的防空洞等措施的 , 最多也就是小土堆之类的地形条件 , 所以炮弹来了想靠跑来找个安全的地方一不现实 , 二也来不及 。 卧倒也不是为了躲炮弹 , 更多是减少炮弹落地爆炸后被冲击波直接冲击 , 以及被弹片打伤的几率 , 这个都是有统计的 。 步兵战术守则里说卧倒的时候不是全身贴地上 , 而是用手撑着留点空间的 , 就是为了防止这种被地面传导过来的震动给震死震伤的情况 。
如果离炸点近 , 那其实都没什么不同 。 离炸点远的人员卧倒还有机会幸存 , 卧倒能有效躲避从空气传来的冲击波和单片 , 这个时候站着无疑就是增大了被击中的概率 。 士兵训练这个的目的不是100%减少伤亡 , 毕竟也做不到 。 只能是说在遭受炮火袭击时 , 训练有素的人员可能会伤亡10%而没经过训练的人员可能会达到30%以上的伤亡 。 至于你是不是在那10%的人里面就只能祈祷炸弹离你远一点了 。
穿的再厚也都没用 , 震死只是土说法 , 你穿的再厚挡不住炮弹造成的肺压差的撕扯 , 人就是一块肉 , 肉里大部分是水分 , 很脆弱的 , 肉在那种瞬时高压下会像水一样流动 , 想象下炮弹在你五十米半径内爆炸 , 你的身体像水一样四散流开 。
有些东西以讹传讹久了 , 就成真了 , 典型的幸存者偏差 。 就二战来说 , 机枪的火力压制和持续杀伤时间多在进攻防与御放方的火线最激烈区域 , 所谓机枪一开火就是肉弹博弈;而火炮不但用于交战区的炮击 , 可对射程内任何目标区域进行炮击;单纯得比较二者的杀伤数没有任何意义 。 简单的例子 , 诺曼底登陆 , 你问碉堡战壕里的德军怕盟军的炮还是机枪?很明显是海上的那些巨无霸 。 那你问下滩头的盟军 , 他们是怕德军的机枪还是炮?怕是都要怕 。 只不过炮火下老兵的经验有一定的作用 , 但要活下来那么远打过来的炮弹运气成份也很大 。 机枪可是最多几百米的直瞄 , 瞄着你打 , 你说你该不该怂?所以说新兵怕炮 , 老兵怕机枪这句话就有很大的毛病 , 典型的幸存者偏差讲出来的 , 炮火下的老兵尸骨怕是不比枪口下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