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清代各衙门都看重学历,唯独内务府例外,一律不用进士

清代官场最讲究出身 , 翰林、进士排在第一梯队 , 也是在京、在外各衙门的主力 。 此外举人、贡监生、荫生等 , 虽也是正途 , 但始终却要矮上一头 。 至于异途出身者 , 一般是没人带他玩的 。
【爱历史】清代各衙门都看重学历,唯独内务府例外,一律不用进士
文章图片
清代官场上出身歧视是非常严重的 , 比现在的学历歧视更重 。 如果不是进士出身 , 那么不管到了哪个部门 , 都要遭受冷眼 , 就是对本人而言 , 官当得再高 , 总觉得抬不起头来 。
然而 , 清代却有一个衙门 , 从来不讲究出身、学历 , 甚至规定进士出身者不能在此衙门任职 , 这个另类的衙门就是内务府 。 或许读者认为御史这是睁眼说瞎话 , 且慢定论 , 御史这里细细道来 。
内务府官员出身和背景可以分为三类 。 第一类是与皇室有亲戚关系的家族成员;第二类是通过科举考试为官者;第三类是从内务府低级官吏一步步升上来的 。
【爱历史】清代各衙门都看重学历,唯独内务府例外,一律不用进士
文章图片
一是与皇室有亲戚的家族成员
这一类人主要是指家族有人成为了皇帝的后妃 , 或是皇子、公主的乳母 。 清代靠着裙带关系进内务府当差的就太多太多了 。 比如康熙朝著名的江宁织造曹家 , 曹家本是内务府正白旗佐领下的汉姓人 。
曹玺之妻、曹寅之母是康熙帝乳母 , 曹寅有二女皆为王妃 。 曹家正是靠着与皇室的关系 , 才使得四代人在织造任上长达近六十年 。
再如康熙朝胤礽为太子时 , 他的乳母之父凌普为内务府总管;乾隆朝苏州织造海保之所以能官员亨通 , 也是因为他的母亲曾是雍正帝的乳母 。 除了这些 , 更多的皇帝后妃家属 , 也多在内务府任职 。
【爱历史】清代各衙门都看重学历,唯独内务府例外,一律不用进士
文章图片
二是通过科举而在内务府任职者
自康熙以后 , 朝廷就有规定“凡内务府官员 , 一中进士 , 即不得在本衙门当差 , 须改分六部” 。 这是一个硬性规定 , 实际执行起来也很到位 , 清代凡是在内务府当差且后来考中进士的 , 后来都被发往各部任职 。
不过进士不在内务府任职也不那么绝对 , 内务府中进士出身者虽然不多 , 但也能找到实例 。 比如德保、英和父子 , 他们都是进士出身 , 但却担任内务府大臣 。
但他们担任内务府总管大臣属于兼职 , 主要还是在部院为官且身兼旗务 。 内务府大臣人数不定 , 一般都有数人 , 这类兼职的内务府大臣实际上不负责主要的事务 , 多为虚衔 。
【爱历史】清代各衙门都看重学历,唯独内务府例外,一律不用进士
文章图片
除了进士以外 , 举人、秀才等是可以在内务府任职的 。 这样的例子就很多了 , 毕竟科举不是旗人的强项 , 能够与汉人同台竞技考个举人已属不易 。
三是以内务府低级官吏做起者
这类人占了多数 , 内务府任职的都是皇帝的家仆 , 这些人世世代代都在内务府当差 , 很多人从最低级的笔帖式做起 , 一步步晋升从而成为员外郎、郎中 , 乃至总管大臣 。
此外 , 内务府的人员编制也很多 , 多达三千余人 , 是清代最大的衙门 。 作为负责皇帝日常生活的私人部门 , 内务府向来都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 皇帝的家奴多被委以内务府差事 。
或许在很多人的印象中 , 内务府三旗成员的地位并不高 ,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 实际上他们的地位不但高于一般的民人 , 而且在某种意义上 , 权力还凌驾于地方督抚之上 。 因为一些督抚有时在某种情况下 , 奏折还得通过他们向皇帝代递 。
【爱历史】清代各衙门都看重学历,唯独内务府例外,一律不用进士
文章图片
内务府官员之所以具如此特殊的地位 , 正是因为他们的包衣身份和皇帝之间的密切关系 。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 从他们的父祖辈甚至更远的时候起 , 他们就与皇室就曾吃在一起 , 住在一起 , 患难与共 , 所以他们就是皇帝的家人 。 一定程度上而言 , 这些家奴充当着统治者代理人的角色 。
从官制的角度来说 , 朝廷专设有“内务府包衣缺” 。 自雍正皇帝开始 , 为了给内务府包衣提供更多的当差为官的机会 , 曾下令清理内务府包衣缺上的旗人 , 甚至在他们受到惩处的时候 , 也要受到优待 。
另一方面 , 对这些内务府包衣出身的官员来说 , 他们时代为奴 , 所谓的“一日主 , 百岁奴” , 就是对他们身份和命运的最好说明 。 也正因为如此 , 他们要改变自己的命运 , 只有通过不断地为皇帝尽忠效力 , 其努力的结果就必然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