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八卦社从朱元璋亲撰的《皇明祖训》来看“集权”与“藩封”之间的平衡

01
让我们来在键盘前臧否一下历史人物 。
若论朱元璋一生中的败笔 , 那么“分封藩王”这条肯定榜上有名 , 而且肯定是排名靠前的那种 。
朱元璋在建极称帝 , 天下粗安后便定下了“封建藩王”的制度 , 并在洪武十一年派遣第一批儿子就藩各地 , 坐镇名川大邑 。
关于为何要分封诸王的原因 , 据朱元璋自我阐述 , 是他稽考古制 , 规避唐宋教训 , 唐代在藩镇环伺 , 四方扰攘之际而外无强宗 , 导致天子九出 , 也就是九次被赶出长安 。 而咱们的带宋嘛……因为没有分封藩王的习惯 , 导致皇室近支齐聚京城 , 最后被大金包了饺子 , 还好逃出来个小九 , 为大宋续上了国祚 。
当然 , 用某乎上的话说 , 只谈益处不谈弊端就是耍流氓 , 唐宋殷鉴虽然悲催 , 但是 , 汉晋也是因为宗室内部互相攻伐而几致社稷化为丘墟啊 。
历史八卦社从朱元璋亲撰的《皇明祖训》来看“集权”与“藩封”之间的平衡
文章图片
02
朱元璋并非没有察觉藩封之弊 , 相反 , 他还察觉的异常之深刻 , 他在给予藩王几乎无限特权的同时 , 也从军事结构方面限制藩王的权力 , 从而消弭藩王拥兵尾大不掉的隐患 , 这一切都隐藏在朱元璋亲撰的皇室典范——《皇明祖训》里 。
说到《皇明祖训》 , 不得不提这是一本奇书 , 在这本书里 , 朱元璋对子孙后代的言行举止甚至衣食住行都做了严格的要求 , 比如他要求后世帝王要随时在宫门口备着几匹健马 , 好在危急关头可以溜之大吉 。 “凡警备常用器械、衣甲 , 不离左右;更选良马数疋 , 调教能行速走者 , 常於宫门餵养 。 ”而且这本书把皇室与外臣摆在无限对立面 , 在这本书里出现的大臣只有一种面孔 , 那就是奸臣 , 动不动就是“即斩之” 。 讲真 , 在洪武朝当大臣 , 很可能会出现无论你怎么选 , 都会死路一条的局面 , 咱们试举一例 。 “凡风宪官 , 以王小过奏闻 , 离间亲亲者斩 。 风闻王有大故 , 而无实迹可验 , 辄以上闻者 , 其罪亦同 。 ”
这句话的意思是 , 如果你是负责风闻奏事的言官 , 履职尽责向皇帝报告藩王的错误 , 那么恭喜你 , 这是离间天家亲亲之义 , 斩!而如果你闻知藩王有重大错误(谋反) , 立马向皇帝汇报 , 那么恭喜你 , 仍然是斩 , 为什么呢?因为“无实迹可验” , 拜托 , 等到有实迹可验时 , 那就证明藩王已经扯旗造反了 , 谁在造反前会让你拿到关键证据?总之 , 横竖都是死 。
历史八卦社从朱元璋亲撰的《皇明祖训》来看“集权”与“藩封”之间的平衡
文章图片
03
当然 , 这有点扯远了 , 咱们今天的主题不是批判藩王特殊化 , 而是讨论朱元璋对藩王的限制 。 众所周知 , 限制藩王必须从军事角度进行 , 毕竟枪杆子里才能出政权嘛 , 那我们就从军事角度来分析分析 。
历史上几乎每朝每代都会封皇室近亲为王 , 那为何只有西汉、晋、明等寥寥几个朝代被认为是施行“分封制”呢?因为这几个朝代藩王不仅出镇地方(有封地) , 还能节制军马(有兵权) 。
那么在明代 , 藩王在军事上有哪些权力呢?04
首先 , 是调兵的权力 。 朝廷调兵 , 需要发两份加盖有御宝的调兵文书 , 一封给藩王 , 一封给守镇官 , 然后守镇官拿到调兵文书 , 再请得藩王令旨 , 方能调兵 。 这其中步骤缺一不可 。 “凡朝廷调兵 , 须有御宝文书与王 , 并有御宝文书与守镇官 。 守镇官既得御宝文书 , 又得王令旨 , 方许发兵;无王令旨 , 不得发兵 。 ”
再则 , 在洪武年间 , 有出师由藩王统兵的惯例 , 比如洪武二十三年北伐 , 就由晋王、燕王统兵 , 其他如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等功勋宿将 , 都得受亲王节制 。 这与朱元璋成长起来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 元末天下大乱 , 分属元朝阵营的王保保、李思齐、剥脱帖木儿、张思道等人四下割据 , 拥兵自重 , 互相之间征伐不休 , 为朱元璋的崛起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 所以在明朝建国后 , 一俟诸子长成 , 朱元璋便让他们接触军旅 , 为的就是以自家人守边塞 , 这样更为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