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实中国粉丝成长简史!现在粉丝是名副其实的消费者( 三 )


媒介激变视域下的粉丝新面貌
正如前文所述 , 在新媒介技术的迭代赋能下 , 粉丝展现出新的面貌特征 , 有研究者将其概括为饭圈3.0 , 也有研究者总结为Fandom2.0 , 不论怎样称呼 , “粉丝”的背后都已连接着整个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叙事特征 , 表现为一个非常复杂、开放的符号体系 , 远远不再是能用青年文化或另类亚文化可界定的了 。
见实中国粉丝成长简史!现在粉丝是名副其实的消费者
本文插图
群体意志:助力顶级流量形成多级圈层
借力各种新兴媒介 , 粉丝的群体性力量得到前所未有的彰显 , 各种饭圈现象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 鲜明的圈层结构和组织构架使其表现出超强的组织力、传播力与造势能力 , 主动规划、参与、应援、运营推广成为新一代粉丝团体的“使命” , 白嫖粉、普通粉、功能粉、死忠粉、粉丝领袖各自在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 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
去年 , 为了给胡歌的新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助力 , 其粉丝组织了详细的应援计划 , 并开启集资应援活动 , 在很短的时间内集资84万 。 虽最后被胡歌本人拒绝了 , 但饭圈的群体力量与意志的强大可见一斑 。 正如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王敏芝、李珍在论文《媒介文化视域中的粉丝话语权增强机制及文化反思》中所指出:“粉丝圈层内部的精密明确的分工和多样化、规模化的应援手段使粉丝迎来了‘我的偶像我做主’式的群体狂欢 , 文化的圈层特质更加鲜明了 。 ”
价值回归:评判语境由对抗渐变为共情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 粉丝被标签化、污名化 , 被视为一种“小孩子不成熟的表现”;一种游离在主流文化之外的反叛力量 , 备受责备 。 山东师范大学冯雪曾在《新媒介环境下的粉丝文化构建》一文中总结过这种狭义的认知:在这一阶段 , “粉丝文化的认同体现的是亚文化特征 , 在对抗主流文化体系的同时产生了一整套群体内部的文本、符号和话语体系……它本身是对于现实社会的对抗话语 , 是一种对主导文化的偏离、冲突和对抗 。 ”
显然 , 对于粉丝的这一符号界标已经过时 。 据CNNIC第4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 截至2020年3月 , 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 , 手机网民规模为8.97亿 , 互联网普及率达64.5% 。 庞大的网民基数意味着粉丝不再是一小撮自嗨的年轻人 , 粉丝泛化带来了情感上的广泛共鸣与理解 。 再有 , 所谓的“饭圈女孩”在此前驰援武汉等行动中表现出的超强执行力 , 也令外界对粉丝团体积极性的一面及其公共价值有了更全面的认知 。
角色重构:新经济产业链上的消费者
商业资本和粉丝实践之间 , 原本存在着一个由意义符号所构成的缓冲地带 , 在这个缓冲地带内 , 粉丝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大于经济属性 。 但是 , 在新的媒介视域下 , 商业资本与粉丝实践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简单、直接甚至粗暴 。
“买它!买它!买它!”李佳琦的吆喝声想必已经令无数人印象深刻 。 电商直播把资本“兜售商品”的底牌彻底摆在了明面上 。 流量名人与粉丝之间的互动只是渠道 , 买卖才是本质 , 在这一场景内 , 粉丝是名副其实的消费者 。
于是 , IP变现和粉丝画像成为专业的营销术语 , “短视频引流+社交沉淀+电商转化”的产业链条运转得越来越快 。 抛开批评家们的价值审判 , 电商直播也正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 , Angelababy、杨幂等明星纷纷做客李佳琦的直播间;罗永浩、董明珠等商圈大佬也开始试水直播;5月1日 , 康辉、撒贝宁、朱广权、尼格买提合体带货 , 一场家电直播创下5亿的销售额业绩 , 用变现能力验证了“央视boys”这一顶流男团称号的硬实力 。
心理转轨:从对偶像的崇拜到养成获得感
在社交媒介普及之前 , 粉丝与偶像相隔千山万水 , “我喜欢你与你无关” , 粉丝的崇拜或喜爱很难得到偶像方的回应 。 但是 , 新媒介场域的形成赋予了广大粉丝更多的主动性 , 他们能够“pick”爱豆并为其出道助力甚至直接影响经纪团队的决策 , 粉丝选择权和话语权在此阶段达到了峰值 。 从仰望偶像到围观偶像 , 从追逐偶像到参与偶像生活与经营 , 粉丝心理也慢慢生出了一种新情愫 , 即通过养成式追随带来获得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