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齐国风云之双面人生:以一人之力,扰乱天下大世,他是何德何能?

【历史故事】齐国风云之双面人生:以一人之力,扰乱天下大世,他是何德何能?
文章图片
苏秦去世后 , 他的弟弟苏代登上了历史舞台 , 然而 , 这位非常出色的辩士却并不出名 。 由于历代史学家的误记 , 苏代经常被人们和苏秦融合在一起 , 并且最终逐渐形成了为燕国做间谍 , 最终慷慨赴死的苏秦的形象 。 实际上 , 早在燕王纪继位之前苏秦就死了 , 之后活跃在燕国和齐国之间的正是苏代 , 而且《战国策》中明确记载了苏代最后是寿终正寝的 , 只不过苏秦确实是被齐王车裂死的 , 不过齐王车裂苏秦 , 是为了抓住刺杀苏秦的齐国大夫 。
然而 , 在后人的再创作之下 , 苏秦的经历和绯闻与苏代间齐的经过被融合在了一起 , 就成了我们今天在《大秦帝国》等影视作品中看到的苏秦 。 那么 , 苏代作为间齐者究竟做了哪些事情呢?今天 , 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苏代的双面人生 。
与苏秦的先连横后合纵相比 , 苏代一生都奉行着合纵之策 , 周旋于东周与七雄之间 , 闻名列国 。 苏秦去世之后 , 苏代为了一展抱负 , 决心顶替苏秦做燕国的间谍 。 当时 , 燕王哙亲近齐国和赵国 , 疏远楚国和魏国 , 苏代对此十分不满 。 燕王哙叹了一口气 , 告诉了苏代自己不敢讨伐齐国和赵国的事实 。 不过 , 他告诉苏代 , 自己没有忘记齐宣王对燕国的欺凌 , 如果苏代能够帮助燕国灭齐 , 他将封苏代做相邦 。
苏代指出燕国弱小 , 凭一己之力对付齐国很难 , 需要和其它国家合纵 。 在态度上 , 效仿越王勾践 , 对齐国谦卑一点 , 交出自己的儿子和弟弟去齐国做人质 , 并送上金银珠宝 , 现在的齐王刚愎自用 , 自然会大意轻敌 , 自寻死路 。
【历史故事】齐国风云之双面人生:以一人之力,扰乱天下大世,他是何德何能?
文章图片
之后 , 苏代便被燕王哙所重视 , 并且娶了燕国国相子之的女儿 。 在燕王哙即位的第三年 , 燕国和楚国以及三晋一起进攻秦国 , 反而没有获得胜利 。 子之比燕王哙更加杀伐果断 , 苏代更看好子之 , 于是暗地里和子之结盟 , 让燕王哙下台 。 在燕王和子之的经济援助之下 , 苏代得以来到齐国 , 游说齐宣王加入合纵 。 当时 , 齐王因为苏秦的事情很讨厌苏代 , 本来想囚禁苏代 , 但是看到苏代口才不错 , 于是就收下了公子职做人质 , 放回了苏代 。
回到燕国之后 , 燕王哙好奇地问苏代 , 齐宣王能否称霸天下 。 苏代告诉燕王 , 齐宣王这个人不信任大臣 , 一定不能称霸 。 实际上 , 齐宣王这个人很重视人才 , 结果燕王信以为真 , 开始更加重用子之 , 甚至把王位让给了子之 。
得到了王位之后 , 老丈人子之打心底里高兴 , 开始花重金资助女婿游说其它国家 。 好景不长 , 子之当了三年大王之后 , 燕国发生叛乱 。 市被与太子平对子之不满 , 决定借齐王的力量杀掉子之 。 齐王假惺惺地派人安慰太子平 , 痛骂燕王和子之 , 不顾及君臣大义 , 父子情谊 , 并派出重兵随太子平前往燕国 。 谁知道 , 市被早已经被子之收买 , 一回到燕国 , 他就反过来攻打太子平 。 在这场战乱中 , 无辜的百姓死了好几万 。
齐王趁机派匡章讨伐燕国 , 抓住了子之 , 将子之剁成了肉酱 。 之后 , 太子平和自己的父亲一起下了黄泉 。 齐国的士兵在燕国烧杀抢掠了很久 , 最终被秦国和赵国威胁 , 离开了燕国 。 齐王恼怒不已 , 于是派人谋害公子职 , 公子职逃到了赵国 , 赵武灵王觉得利用公子职可以干涉燕国 , 于是送公子职回燕国做了大王 , 史称燕昭王 。 苏代因为是子之的女婿 , 被燕国人痛恨 , 赶出了燕国 , 到了齐国 。
【历史故事】齐国风云之双面人生:以一人之力,扰乱天下大世,他是何德何能?
文章图片
燕昭王即位之后 , 到处招揽人才 , 采取了措施恢复了燕国的经济 , 但是在军事上依然被秦国 , 赵国 , 齐国等国家欺负 , 有一次齐国攻打宋国 , 燕昭王派遣张魁去协助齐国 , 齐王反而杀了张魁 。 燕昭王心痛人才 , 想和齐王拼命 , 但是大臣们劝谏燕昭王忍耐 。 考虑到国家 , 燕昭王咬牙将责任推到了自己身上 , 说自己不会选拔人才 , 才让张魁得罪了齐王 。 然而 , 齐王听说燕昭王态度伏低之后 , 竟然在宴会上拿这件事当乐子 , 让大臣取笑燕昭王 。 这下彻底惹毛了燕昭王 。 他决心彻底灭了齐国 , 一血前耻 。
苏代归齐的途中经过了魏国 , 魏王受燕昭王的指使 , 扣押了苏代 。 齐国出面调停 , 劝说魏王为了齐魏合纵大业放出苏代 。 于是 , 苏代被魏王驱逐到了宋国 , 宋人又将苏代送回了齐国 。 齐国之后又派苏代出使燕国 , 燕昭王因为苏代是子之的女婿 , 又参与了子之篡权的事件 , 于是暗讽苏代是骗子 。 苏代以媒人自比 , 暗示燕昭王 , 如果没有自己游说 , 燕国灭齐的想法根本没机会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