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知行轻松读透天下书,读书有八个要诀( 二 )


用心思索 , 得其要旨
历代先贤们都强调思考对读书的重要性 。 读书若不思考 , 则只是相当于识得外表一个皮壳子 , 未真正识得里面的精髓 。
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管子曰:“思之思之 , 又重思之 。 思之不得 , 鬼神将告之 。 ”又曰:“非鬼神之力也 , 精诚之极也 。 ”所谓神物 , 非真从天降地出 , 乃是自家精神灵爽之所为 。 清代理学名臣李光地则认为“记诵所以为思索 , 思索所以为体认 , 体认所以为涵养也” 。 陆桴亭主张 , “悟处皆出于思 , 不思无由得悟 。 思处皆缘于学 , 不学则无可思 。 学者所以求悟也 , 悟者思而得通也 。
古来圣贤未有不重思者 , 思只是‘穷理’二字” 。 杨应之学士言:“后生学问 , 聪明强记不足畏 , 惟思索寻究者为可畏耳 。 ”读书需要沉潜其中 , 细读多思 , 只有精心思考研究 , 细细咀嚼玩味 , 才能体会到文章的微言精义 , 吸取其精华 。
大道知行轻松读透天下书,读书有八个要诀
文章图片
吟咏诵读 , 见其义理
大凡读书多在讽诵中见义理 。 李光地言:“读书千遍 , 其意自见 。 某初读《参同契》 , 了无入处 , 用此法试之 , 熟后遂见得其中自有条理 。 ”陆桴亭《思辨录》中云:“《五经》《四书》《太极》《西铭》之类 , 必不可不成诵;不成诵 , 则义理不出也 。 ”朱熹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 , 不可误一字 , 不可少一字 , 不可多一字 , 不可倒一字 , 不可牵强暗记 , 只要多诵数遍 , 自然上口 , 久远不忘” 。 尤其古代诗文 , 须反复诵读玩味 , 方能有所受益 。 若只是草草看过一部诗书 , 不但不得滋味 , 也记不得 , 无济于事 。 因此诵读不仅要疾徐有致 , 还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 , 全身心投入 , 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 , 品味作品的滋味和神韵 。
提要钩玄 , 入脑入心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 读书作笔记对记忆和理解所读之书非常重要 。
唐代韩愈《进学解》中教育弟子读书要“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 手不停披于百家之言;记事者必提其要 , 纂言者必钩其玄” 。 其要诀却在“记事”“纂言”两句 。 凡书目口过 , 总不如手过 。 手动则心必随之 , 虽览诵二十篇 , 不如抄撮一次之功多也 , 况“必提其要” , 则阅事不容不详;“必钩其玄” , 则思理不容不精 , 若此中更能考究同异 , 剖断是非而自记所疑 , 才能真正地入脑入心 , 久而不忘 。
大道知行轻松读透天下书,读书有八个要诀
文章图片
精读一书 , 博览群书
李光地有“精熟一部书”之法 , 即“不拘大书小书 , 能将这部烂熟 , 字字解得 , 道理透明 , 诸家说俱能辨其是非高下 , 此一部便是根 , 可以触悟他书 。 如领兵十万 , 一样看待 , 便不得一兵之力;如交朋友 , 全无亲疏厚薄 , 便不得一友之助 。 领兵必有几百亲兵死士 , 交友必有一二意气肝胆 , 便此外皆可得用 。 只是这部书却要实是丹头 , 方可通得去 。 倘熟一部没要紧的书 , 便没用” 。
黄庭坚主张“读书先务精而不务博 , 有余力乃能纵横” 。 先尽心读一两书 , 其余则如破竹数节 , 皆会迎刃而解 。 而尽心所读的这一两部书 , 则必须是经过精心挑选 , 选取该领域的经典代表之作 , 而不是随便取一部书便读 。 如党员领导干部要选择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来读 , 读深读透 , 那么再读该类其他研究著作才可能一通百通 。
持之以恒 , 有所成就
读书贵在有恒 , 这可以说是读书要诀中之要诀 。
《荀子·劝学篇》曰:“不积跬步 ,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 无以成江河 。 骐骥一跃 ,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 功在不舍 。 锲而舍之 ,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 金石可镂 。 ”明代吕坤云:“不怕炊不熟 , 只愁断了火 。 火不断时 , 炼金煮砂 , 可使为水作泥 。 ”读书怠忽间断而无所成 , 一时贪多而不坚持 , 也终将无所成就 。 读书不用求多 , 但要涓涓不废 。 只有坚持不懈 , 锲而不舍 , 才能不断汲取典籍中的历史养料和思想精华 , 从而得到智慧启发和正气滋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