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白起范雎冲突的原因,存在一个逻辑问题,司马迁或虚构了一段历史

关于白起与范雎产生矛盾的原因 , 《白起王翦列传》记载得非常清楚 。 长平之战后第二年 , 秦军攻入赵国 , 并围困了邯郸 , 白起准备一举灭赵 , 韩赵两国非常惊恐 , 派遣纵横家苏代(苏秦族弟)重金贿赂游说秦相范雎:
《白起王翦列传》:苏代劝说范雎 , “赵亡则秦王王矣 , 武安君为三公 。 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馀城 , 南定鄢、郢、汉中 , 北禽赵括之军 , 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於此矣 。 今赵亡 , 秦王王 , 则武安君必为三公 , 君能为之下乎?故不如因而割之 , 无以为武安君功也 。 ”
大意是一旦白起灭赵 , 携长平之战、灭赵之功 , 地位将在范雎之上 , 不如答应韩赵割地 , 不让白起再建立大功 , 于是充满权欲的范雎 , 由此劝说秦昭襄王答应议和 。 最后 , 韩赵割让了部分城市求和 , 双方罢兵休战 。 因为范雎阻碍灭赵 , 让白起非常不满 , “武安君闻之 , 由是与应侯有隙” , 两人从此产生矛盾 , 将相失和 , 为白起之死埋下伏笔 。
问题在于:白起是否计划灭掉赵国 , 与范雎产生矛盾的原因可不可信?其实 , 司马迁在描述这一段历史上 , 存在明显的逻辑问题 , 而理清这些问题 , 有助于还原历史本来面貌 。
【历史故事】白起范雎冲突的原因,存在一个逻辑问题,司马迁或虚构了一段历史
文章图片
长平之战中秦国的损失
战国晚期 , 关东六国中 , 能与秦国对抗的唯有赵国 , 因此击败45万赵军的秦军 , 不可能没有遭受重大损失 。 实际上 , 根据白起说的话来看 , 赵军战斗力比想象的还要强 , 秦军损失比想象的还要大 。
从兵力对比来看 , 赵军兵力为45万 , 秦军兵力为60万 , 因此长平之战是白起以多败少 。 秦军占有兵力优势 , 损失却非常惨重 , 白起后来曾对秦昭襄王说“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 , 但伤亡者过半 , 国内空虚” , 因此秦军伤亡在30万以上 。 《白起王翦列传》记载 , “括军败 , 卒四十万人(包括受伤的)降武安君” , 因此赵军阵亡大约5万 。
由此可见 , 秦军损失非常严重 , 可以说是伤筋动骨了 , 需要修养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另一方面 , 赵军战斗力至少不逊色于秦军 , 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断粮 , 或者说没有保护好后勤 。
【历史故事】白起范雎冲突的原因,存在一个逻辑问题,司马迁或虚构了一段历史
文章图片
白起一句话道出灭赵难处
长平之战后第三年 , 秦昭襄王派遣王陵攻打邯郸 , 结果损失了4万兵力 , 于是秦昭襄王准备让白起为将 , 继续攻打邯郸 , 但白起却一语道出了灭赵难处 , 大意如下:
《白起王翦列传》:“邯郸实非易攻 , 且诸侯若援救 , 发兵一日即到 。 诸侯怨秦已久 , 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 , 但伤亡者过半 , 国内空虚 。 我军远隔河山争别人的国都 , 若赵国从内应战 , 诸侯在外策应 , 必定能破秦军 。 因此不可发兵攻赵 。 ”
白起指出了五个问题:首先邯郸位于赵国复地又是坚城 , 其次韩魏援兵一日可达邯郸 , 第三诸侯因惧怕秦国而会联合救赵 , 第四如今秦国伤亡太大急需休养生息 , 第五邯郸与秦国相距太远(长平战场位于山西高平市 , 临近秦国) , 远征作战危险太大 。 一旦赵国与诸侯内外夹击 , 必然能击败秦军 , 因此当前不能攻打赵国 。
作为当时顶尖军事家 , 白起清楚地知道灭赵的难处 , 所以婉拒了秦昭襄王 , 随后秦王改用王龁为将继续攻打邯郸 , 但还是没有攻下 , 最终信陵君窃符救赵 , 韩赵魏楚联军击败王龁 , 秦军遭遇一场惨败 , 验证了白起的判断 。
既然白起深知当时不可能灭赵 , 那么长平之战后第二年、第三年发动的攻赵战争 , 就不可能是白起的意愿 , 而是秦昭襄王的意思!也就是说 , 长平之战后白起不想打 , 是秦昭襄王想要灭赵 。 其中 , 作为丞相的范雎 , 不可能不知道白起与秦昭襄王的各自观点 。
【历史故事】白起范雎冲突的原因,存在一个逻辑问题,司马迁或虚构了一段历史
文章图片
史记虚构了苏代游说之语?
本文开头苏代游说范雎的核心思想 , 是白起功劳太大 , 如今不能再让他立下灭赵之功 , 否则地位必将超越范雎 , 因而苏代建议韩赵割地议和 , 即“故不如因而割之 , 无以为武安君功也” 。 对此 , 秦昭襄王点头认可 。 白起得知范雎破坏灭赵的消息后 , 自有想法 , 从此与范雎互有恶感 。
白起指出灭赵的难点 , 认为当时不可能灭赵 。 苏代却说白起想立灭赵之功 , 范雎还相信了苏代的话 , 于是向秦昭襄王谗言破坏白起灭赵大计 , 由此导致范雎与白起产生矛盾 。 前后对比之下 , 岂不矛盾?难道白起表里不一 , 前面想要立下灭赵之功 , 后面又不想了?以史记记载来看 , 这一段记载其实自相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