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探索枋头之战的具体过程,双方采取了哪些行动?

晋攻前燕之战 , 又称枋头之战 。 公元369年 , 晋大司马桓温率步骑共五万大军 , 从姑孰(今安徽当涂县)出发 , 开始了他人生中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 。 起初势如破竹 , 打到距前燕都城仅几十里的枋头时 , 遭遇到了前燕军队的殊死抵抗 。 后因粮道断绝 , 不得已而归 。 南归途中先是被前燕慕容垂和慕容德设伏打败 , 又被赶来支援前燕的前秦将领苟池、邓羌劫了归路 , 回到姑孰五万步卒仅剩万余人 。 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 , 和大家一起分享 。
此战虽然发生地点不在枋头 , 但因为史书上习惯成此次战役为枋头之战遂得名 。
【爱历史】探索枋头之战的具体过程,双方采取了哪些行动?】过程
势如破竹 , 直逼邺城
公元369年7月 , 桓温首开战果 , 攻克湖陆(今山东鱼台县东南) , 生擒前燕守将宁东将军慕容忠 。 燕主慕容暐任命下邳王慕容厉为征讨大都督 , 仓促调两万兵马 , 与桓温在黄墟(今河南兰考县东南)交战 , 大败 , 全军覆没 , 慕容厉一个人单马逃回 。 随即 , 前燕高平太守徐翻向晋军投降 。 晋军前锋邓遐、朱序又在林渚(今河南新郑县东北)打败燕军 。 慕容暐慌忙任命自己的哥哥乐安王慕容臧接替慕容厉率各路军马阻截 , 但晋军势如破竹 , 慕容臧无法招架 , 节节败退 。 只好又派散骑从侍李凤前往前秦求救 。
【爱历史】探索枋头之战的具体过程,双方采取了哪些行动?
文章图片
七月 , 桓温进驻武阳 , 前燕故兖州刺史孙元起兵响应桓温 , 桓温乘胜进抵枋头(今河南浚县东南淇门渡) , 距离邺城 , 已不过百里 。 邺城里的皇帝慕容暐和太傅慕容评闻知大惊失色 , 已打算逃回故乡龙城 , 将中原拱手让出了(证明郗超并没有小看他们啊) 。 在这种情况下 , 原来那个躲在自己家里 , 只想明哲保身的慕容垂 , 不得不站出来了 。 前燕帝国毕竟是慕容家数代英杰努力的结晶 , 其中也包含了父兄和自己的心血 , 怎能忍心看着它就此就被这帮败家的亲戚们丢光?帝国的高级顾问慕容垂说:“请让我来打一仗吧 , 如果我输了 , 你们要逃 , 也还来得及!”本来 , 慕容暐和慕容评都是非常不愿意让慕容垂掌兵的 , 但毕竟眼下火都已经烧到屁股了 , 万般无奈 , 只好准了 , 让慕容垂接替慕容臧任南讨大都督 , 统率各处马共五万人抵挡桓温 。 然后 , 慕容垂紧急上书推荐司徒左长史申胤、黄门侍郎封孚、尚书郎悉罗腾参与军事 。 因为处在危难当头 , 慕容暐和慕容评也只好准了 , 但对慕容垂乘人之危任用私党(在他们看来就是这样的) , 心中感到由衷地愤怒 。 慕容暐好像对五叔的信心也不是很足 , 所以又派出散骑侍郎乐嵩二度到前秦求救 , 并极为草率地提出 , 只要前秦出兵相助 。 既然有这么大的好处可捞 , 秦王苻坚遂命大将苟池、邓羌率兵二万进至颍川(当时属前燕 , 今河南禹县) , 以观成败 。
枋头是当时黄河上重要的渡口 , 从这里往北到邺城 , 虽然路程不长 , 但就再也没有水道可通了 。 桓温到达这里后 , 停顿了一下 , 大概推进太快造成补给有些脱节 , 也可能希望前燕内部有更多的人响应 , 像孙元那种情况的 。 这一停顿之间 , 慕容垂已进抵枋头 。 这两位用兵大家 , 沿黄河对峙 。 两人的对垒 , 先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前哨战 , 给晋军担任向导的段思(就是大段妃的那位兄弟 , 大段妃遇害后出逃东晋) , 与刚刚得到慕容垂提拔的燕将悉罗腾交战 , 被悉罗腾生擒 。 桓温又派原后赵降将李述出击燕军侧后 , 又被悉罗腾击斩 , 晋军的攻势被阻止 。
汶水、清水、黄河这条水运路线 , 随着入秋降雨量的减少 , 果然很快就不出郗超所料的运行不畅了 , 不过桓温也是有备用方案的 。 他早已命令豫州刺史袁真 , 进攻谯郡(今安徽亳县)、梁国(今河南商丘) , 凿通石门(在今河南荥阳县) , 连接睢水与黄河 , 用以运粮 。 袁真成功地攻克了谯郡、梁国 , 但石门一时还未能凿开 。 慕容垂小心翼翼地打了几场小胜 , 扭转屡败之势 , 稳住阵角之后 , 立即将手下大部份骑兵一万五千人交给弟弟慕容德 , 让他越出桓温之后 , 紧逼石门 , 以阻挠晋军的开凿 , 自己仍然留在枋头牵制桓温本部 。 桓温可能没有得到这个情报 , 或者几次小败之后 , 他感到与慕容垂决战没有把握 , 没有乘燕军分兵之机出击慕容垂大本营 , 还在等待袁真部和补给的到来 。
九月 , 石门会战 。 慕容德部击败袁真部晋军 , 桓温的备份方案完全失败 。 这样 , 枋头桓温大军的处境就不大妙了 。 拖在这里 , 粮食只会越吃越少;前进 , 他又没有打败慕容垂的把握 。 剩下的只能是乘着军粮还不太紧张的时候全师而退了 。 九月十九日 , 桓温命令焚烧舰船(因为原先过来的河道水位下降 , 这些船已经开不回去了) , 和带不走的辎重 , 全军由陆路向南撤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