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论语》第二十五任权君鲁定公的故事

鲁国到了第二十五任国君鲁昭公时 , 昭公逃亡齐、晋 , 最后死在晋国 , 昭公弟弟鲁定公继位 , 国家权利被三大家族(三桓)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完全瓜分 。 为了安全 , 这些家族各自把自己家族所在城邑的城墙 , 在原来的基础上加高了三尺 。 但这三大家族各自的家臣 , 又架空了主人 , 遇到什么重大事情 , 根本不需向主人请示汇报 , 自己说了算 。
【爱历史】《论语》第二十五任权君鲁定公的故事
文章图片
一、孔子、少正卯都已成名
鲁国当时有个很有名气的人物:“闻人”少正卯 , 他博闻强记 , 巧辩能言 。 比如 , 他遇到三大家族的首领 , 一聊天就会称赞他们能帮助国君改正错误;遇到三大家族的家臣 , 一聊天就会建议他们 , 强化国君的实力抑制家族实力 。 所以他跟三大家族关系处理得很好 , 很受他们尊重 。
与此同时 , 鲁国还有一个博闻强记的教书先生:孔子 , 他好学不倦 , 周游列国 , 桃李满天下 。 因为他的观点都是为处于金字塔顶尖的统治者代言 , 所以很受国君喜欢 , 但不被国君下面的当权者喜欢 , 常被排挤 。
二、因拆城少正卯得罪孔子
叔孙氏发生了家臣叛乱 , 叛乱平定后 , 为了杜绝今后再出现类似事件 , 叔孙氏就把各自的城墙拆除三尺 , 恢复原状 。 随后季孙氏也拆除三尺 , 恢复原状 。
孟孙氏也想跟进 , 但其成邑宰(市长)公敛阳不同意 , 请教少正卯后 , 答复说:“我们城市是鲁国北大门 , 如果齐国侵犯 , 城墙又被拆低了 , 将怎么抵抗齐兵进攻?我们这样做 , 不是为了哪个家族 , 而是为了鲁国 , 所以不敢拆动一砖一土!”
这些话传到孔子耳里后 , 说:“公敛阳说不出这样的话 , 一定是‘闻人’所教 。 ”
【爱历史】《论语》第二十五任权君鲁定公的故事
文章图片
三、孔子辩论理亏 , 但借权利杀了少正卯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 , 孔子担任了大司寇 , 就私下里建议鲁定公 , 就拆城问题组织大家讨论 。 讨论时大家有赞成的 , 也有反对的 , 少正卯为迎合孔子 , 提出拆城有六条好处:
1、国君只有一个 , 国都也只能有一个
2、只有国都才需要加高
3、拆了后家族势力就受到了限制
4、拆了后专横跋扈的家臣就没有了反抗基础
5、拆了后三大家族心里得到了平衡
6、拆了后邻国听到就会畏惧敬重 。
孔子对鲁定公说:“他是胡说!成邑一座孤城 , 有什么作为?而且公敛阳忠于公室 , 哪有专横跋扈?他的话把政治秩序搞乱了 , 挑拨离间了君臣关系 , 按法当杀!”
群臣都说:“他是鲁国名人 , 话语可能有不对的地方 , 但罪不至死 。 ”
孔子不顾大家的反对 , 对鲁定公说:“他的话真假难辨 , 混淆视听 , 态度激进不老实 , 不杀死他政治秩序就会造成混乱 。 我是司寇 , 请准我履行职责 。 ”于是就命令手下把少正卯绑起来杀了 。
【爱历史】《论语》第二十五任权君鲁定公的故事
文章图片
四、影响恶劣而且深远
这本来就是一场讨论会 , 孔子根本没有占优势 , 但他动嘴不行就动起手来 , 利用手中的权利从肉体上消灭对方 , 这种做法非常卑鄙无耻 。 按照这样的逻辑 , 只要手中有权利 , 不需要理由或找一个“莫须有”的理由就可随便杀人 。
孔子如果就是一个普通的政治家的话 , 这种做法随着他的死亡也就人亡政熄了 , 影响不会很深、很远 。。
但他从政时间很短 , 绝大部分精力 , 都用在著书立说上 , 而且学生很多 , 这些学生又把精力用在整理他的思想 , 致使他的思想 , 传给后人 , 发展成了儒家思想 , 造成了特别深远的影响 。
1、在宏观层面 , 停止了中国人的思想
因为他的思想主要是为处于金字塔顶尖的国君代言 , 当然为国君所采用 。 后来经西汉董仲舒变本加厉 , 导致汉武帝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 , 使中国人的思想停止了前进的脚步 。
中国文化五千年 , 本应傲立于世界之林 , 为全人类做出表率 , 尤其是在自然科学方面 , 但恰恰相反 , 我们只在人斗人方面可称表率 。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对中国有过评价: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兴亡的一再重复而已 。 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 。
【爱历史】《论语》第二十五任权君鲁定公的故事
文章图片
2、在具体实施中 , 把本该平等的人 , 强制划分成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