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田余庆先生《东晋门阀政治》读后感,田先生真知灼见,令人佩服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人刘禹锡在凭吊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遗迹时,感慨于古今兴亡,于是写了这首诗。诗人在诗中所感慨的对象正是在东晋一朝政治上瞩目的东晋门阀士族。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一书此书所要探讨是士族兴衰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士族与皇权间既对抗,又妥协的历史。我是真游泳的猫,通过作者的介绍,我对东晋的士族社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名门高阀也有了更明晰的认识。可以说,田先生的真知灼见,令人佩服。
先生|田余庆先生《东晋门阀政治》读后感,田先生真知灼见,令人佩服
文章插图
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其中讲的“名士风度”与政治的关系。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里说道:“士族名士的好尚是废事功,轻武力,而士族维持其政治统治又必需事功武力。这样就形成一种现实的矛盾,影响到士族的境况,甚至影响到门阀政治本身。”这一见解深刻犀利,我读到之后大有茅塞顿开之感。田先生在这里展示了一个矛盾,而这个矛盾确实事关门阀的存亡。门阀制度的盛衰,亦可由这句话得见。甚至可以说,名士的风度,看上去是门阀制度的最佳展示名片,但是也是门阀制度的墓志铭。它昭示着门阀必然衰落。《世说新语》载王孝伯所说:“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同卷又说道:“毕茂世云:‘一手持蟹鳌,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这仅仅是两个例子,而在集中表现晋人生活状态的《世说新语》里,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先生|田余庆先生《东晋门阀政治》读后感,田先生真知灼见,令人佩服
文章插图
从这里可以看出晋人所推崇的“名士风度”和政事是完全不相关的。所谓的“常 得无事,痛饮酒”看似洒脱,但却是把家国天下放到一旁。名士风度的保持,必须表现出对于政事的淡漠,对人事的无牵无挂,而这些恰恰是维护一个朝堂政局极大的阻碍。对于朝堂来说,需要的是大量保持体系运行的务实人才,而不是这些引领风潮的名士。而这些名士,对于朝政,远远没有对清谈对游山玩水的热心。比如大名士王羲之热衷于游玩山水,却屡屡辞去任命,“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在这些大名士的心中,政局仿佛是无关紧要的,他们就算有才能也不愿意用到政治上去。所以,要维系朝政平稳健康的运行,靠这些名士是根本行不通的。那么在实际中,真正有政治才干的是那些不局限于门阀世家的人才。要获得朝政的稳固,必须要内政武功上都有所建树,而这些完全不能指靠谈玄论道的名门世族。正如田先生所说:“大体说来,士族名士之忘身物外者易获盛名,而处高位以保障士族利益的,却不是这些人而是那些不废事功特别是善于经营武力的名士。东晋以来,门阀士族中不断有这种人物出现,门阀政治的延续实际上是靠这类人支撑。”
先生|田余庆先生《东晋门阀政治》读后感,田先生真知灼见,令人佩服
文章插图
名门倘若不忘身物外,则在社会声誉上不能保有其作为名门应有的地位,因为这时候的社会仿佛有个共识,不能谈玄论道的名士是不可引领社会声誉的。这如果士族子弟耽好武事,就会受到异议,因而大大影响其声誉和地位。是士族的象征。惟其保持“高衣飘飘”的气派,才得以彰显高门巨第的文化传统。但同时,门阀士族里并不完全是漠不关心朝事的,必然会有些英特杰出之才脱颖而出,他们身上的名士气相对较少,而对现实政治更加的关切。当然这类人不可能脱离当时的风气,比如中兴晋室的王导依然以他的清谈周旋于名士间,如《世说新语·文学》载:“旧云王丞相过江,止道“声无哀乐”、“养生”、“言尽理”三理而已。然宛转关生,无所不入。”[5]就算是武功突出的桓温依然免不了清谈的形式,他不得不运用清谈的形式获得政治名望,尽管他的谈辨水平不高,如《世说新语·文学》又记载:“桓宣武集诸名胜讲《易》,日说一卦,简文欲听, 闻此便还,曰:‘义自当有难易,其以一卦为限耶?’”桓温明知自己对于经学易理未有精通,依然召集诸人宣讲,显然是当时整个社会的风气影响所致,但他的清谈素养不够,以致被简文所蔑视。由此可见,就算是英雄人物也不得不在社会风气下做出表面的样子。
先生|田余庆先生《东晋门阀政治》读后感,田先生真知灼见,令人佩服
文章插图
但是江左政权的真正掌权者绝非是这些以清谈为务的高谈阔论者,真正对这一偏安政体负责任的反倒是那些不废事功特别是善于经营武力的名士。这并不是说门阀中不存在这类人,真实的情况恰恰相反,正是门阀中不断涌现这类人物,才使得门阀政治得以延续。有名的诸如王谢家族,纵然是以清谈名声斐然,但其中涌现出大量诸如王导、王敦、谢安、谢玄、谢石等对于政治军事充分掌握的实物性人才。正是依靠这些人才,王谢家族一方面得以保持其士族领袖的“超然逸气”,另一方面才得以延续其在政治上的高官厚爵。一个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是,进入南朝之后随着下层寒门的兴起,士族门阀在政治上垄断性的地位逐渐丧失了,这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门阀中不再产生那种“不废事功特别是善于经营武力的名士”,士族子弟仅仅在经济上以及生活方式上延续着他们祖上的荣光,但在政治运行上他们早已退出了政治舞台的中心。如大诗人谢灵运,或许依然可以作为名士的代表,但是他自视不凡,妄图参与政治上的勾心斗角,最终惨败而被弃市的命运分明诉说着这句话:那些没有政治素养的士族门阀子弟,一旦面临着处理他们所不能胜任的复杂政治局面便会头脑发昏,举动失措,远没有他们先辈那样如鱼得水,浑然自如,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因此这种名士风度与门阀制度的盛衰实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当门阀中人才辈出,并牢牢掌握政治运行力量的时候,名士风度就是门阀最好的名片,展示着一个门阀引以为傲的自豪感。然而一旦到门阀士族中不再产生政治务实性人才,门阀中人仅仅作为名义上的士林领袖,那么门阀政治就会出现危机,门阀便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