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三国时期,魏国为何没有实现统一?

(说历史的女人——第41期)
【历史故事】三国时期,魏国为何没有实现统一?
文章图片
魏蜀吴三国互相博弈多年 , 最后至晋才实现统一 。
对于魏国而言 , 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遗憾 。 说遗憾 , 主要从大的方面来看 , 原因至少有三个:
其一是魏国的农业、经济 , 是魏蜀吴三国中相比之下 , 最为富足的 , 尤其是曹操在推行屯田制后 , 魏国的军队粮草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 尤其是免除了运输之苦 , 以及运输所耗费的时间、物力和财力 。
因《三国演义》之影响 , 后人多为诸葛亮之木牛流马而称赞不已 , 但是木牛流马也不过是一个山路运输工具而已 , 与曹操的屯田制(军垦) , 简直不在一个级别 。 军垦的便宜之处在于 , 士兵有仗打仗 , 无仗则耕种 。 如此 , 不仅仅是解决了一定程度的军需粮草问题 ,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 。 这一点是非常了不起的 。
此外 , 魏国占据中原要地 , 比如洛阳、长安、徐州等 , 交通便利 , 经贸发达 , 适合耕种的良田也多 。 在地理上也占据了极大的优势 。
其二是魏国的军事实力 , 无论从兵源(魏国民户占三国之最) , 还是兵制建设(步、骑、水兼备) , 也是三国中最多的 。
其三是魏国的文武团队、政治基础 , 相比之下 , 略胜一筹 。 魏国的政治基础 , 是由汉过渡到魏 。 这个过渡过程经历了好多年 , 从曹操到曹丕 。 在这个过渡过程中 , 曹操为此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 , 也是非常扎实的基础 。
可以说 , 在曹操晚期的时候 , 汉早已名存实亡 , 而曹魏则已是实至名归 , 曹操无非是不想落下一个坏名声 , 所以坚持没有称帝而已 。 曹操死后 , 不仅给曹丕留下了一个稳定的政治舞台 , 而且还给他留下了一个强大的文武班子 。 以三国比之 , 魏国的文武班底极其强大 , 这方面是人才济济 , 前赴后继 , 没有断档 。
有此三大原因 , 魏国却没有实现统一 , 若曹操在天有灵 , 恐怕也会感到痛惜的 。 但是 , 魏国没有统一 , 并非是实力不行 , 也并非是没有机会 , 只是魏国的后继者 , 无论雄才、还是大略 , 都不及曹操 , 且各有弊病 , 不得伸展 。
今特举一例 , 也可以这么说——其实魏国有一次千载难逢的灭吴良机 , 此机是失去后 , 再也没有了 , 当时连机警如狼的司马懿都没看到 , 但唯独此人看破 , 从人才的特点而言来看 , 此人其才堪比郭嘉第二 , 也是善于奇谋 , 善于识人 。
我们先来看这个所谓的良机 , 此良机也就是夷陵之战 。
夷陵之战也就是蜀吴之战 。 主动发动者是蜀国的刘备 。
刘备为何不惜一切代价要发动这场战役 , 说法也是比较多 , 但是主要原因 , 根据历史的记载(《三国志》)来看 , 是因为关羽失荆州 。
【历史故事】三国时期,魏国为何没有实现统一?
文章图片
关羽失掉的荆州 , 为吴国所得 。 但是吴国的可恨之处在于 , 他得这个荆州得的不光明正大 , 而是耍诈偷袭而得 , 至少刘备一方是如此看待的 。 当时蜀国和魏国在干架 , 关羽统率进攻襄樊 , 水淹七军、势如破竹 , 眼看得逞 , 后来因樊城曹仁死守、以及援军徐晃的支援 , 导致关羽的攻势被灭了不少 。
东吴参战有两个目的:
第一是因为大势所趋 , 不得不取 。 三国实力 , 以曹魏最强 , 东吴和蜀国半斤八两 。 但是若蜀国借助与东吴的盟国关系不断进攻魏国强大自己 , 那么三国的实力就会发生变化 , 也就是魏国最强 , 蜀国居中 , 东吴最弱 。 自古弱肉强食 , 胜王败寇 , 这是亘古不变的铁律 , 孙权岂会不知 , 岂能看着蜀国坐大?此为大势 , 必须审时度势 , 相机而动 。
第二个目的是 , 魏蜀交战 , 东吴为何不进攻魏国 , 趁机瓜分呢?原因很简单 , 魏国实力强大 , 对魏用兵得不偿失 , 唯恐“赔了夫人又折兵” , 却让蜀国继续得到好处 , 自己也会折损许多 。
此外 , 于东吴有利之地 , 是为荆州 , 得之也能守之 。 再者 , 荆州之兵全在前线 , 另关羽俘虏于禁数万俘虏后 , 因粮草短缺 , 出现了问题 。 还有一个要紧的问题是 , 关羽留守荆州的将领 , 与关羽关系本就不和 。 因此 , 偷袭荆州 , 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 。
所以 , 孙权才做了“偷荆州”的决定 。 为了让这个计划万无一失 , 该计划的执行者吕蒙还装病骗了关羽 , 最后“白衣渡江” , 给关羽来一个釜底抽薪 , 彻底就把关羽的后路给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