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红星专栏|栋见文博④:在永陵,有一支千年前的女子乐队


石刻|红星专栏|栋见文博④:在永陵,有一支千年前的女子乐队
文章插图
编者按:
成都永陵博物馆,此前被称为“王建墓”,很多游客走进这里,只为目睹在王建棺床边石刻的乐伎。从她们栩栩如生的动态以及手中的乐器可以看出,那时,宫廷乐舞的辉煌盛况。
日前,红星新闻文化频道策划推出了巴蜀文化专家袁庭栋的独家专栏系列:“栋见文博”——袁庭栋带你博览天府文化,继《金沙太阳神鸟的古老和现代》《我又一次拜谒草堂》《年轻的传统——武侯祠成都大庙会》后,今(3)日,推出第四篇——《永陵的二十四伎乐》,袁庭栋将以简单易懂的语句,深入浅出地讲解这支来自于千年前的女子乐队。
永陵的二十四伎乐
◎袁庭栋
这两年,与“姐姐”相关的综艺节目层出不穷,席卷全球的“女子天团”娱乐文化充斥荧屏,成为现在年轻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不曾想,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五代时期,成都就诞生了一支由24人组成的女子乐队,她们就是著名的国宝级文物“二十四伎乐”,是全国唯一的最完整、最逼真的古代宫廷乐舞的生动展示。
石刻|红星专栏|栋见文博④:在永陵,有一支千年前的女子乐队
文章插图
以永陵石刻“二十四伎乐”为蓝本创编的国乐观念剧《伎乐·24》剧照
我国许多国宝级文物的发掘都具有故事性,二十四伎乐也不例外。1940年的秋天,抗战时期的成都为了对付日寇的轰炸,需要在市区挖防空洞。在一马平川的成都市区,只有西郊的抚琴台这唯一的高出地面十几米的大土堆,天成铁路局便奉命在此开掘防空洞,意外发现了一处古代墓葬,后被证实这是前蜀君王王建的陵墓(当年都叫王建墓,近年才改称永陵)。消息一出,轰动一时。很多朋友不知道,王建墓的发掘,是在炮火连天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全世界唯一的正式进行的考古发掘。
永陵是全国唯一修筑在地表之上的王陵。地宫分前中后三室,中间有木门相隔。中室存放着棺椁,但因早年被盗掘,文物凌乱且破散。不过,在石质棺座四周发现的精美的浮雕,还是让人振奋不已。24幅栩栩如生的伎乐人物分列在24幅石刻上,再现了唐末五代时期的乐舞场景。
石刻|红星专栏|栋见文博④:在永陵,有一支千年前的女子乐队
文章插图
永陵地宫的石刻乐器
从下往上看,美女们脚穿“云头鞋”(鞋头上翘),以杏黄色为主的长裙系在外衣胸襟以下,用鸾绦(一种皇宫特制丝带)拴系。上身着圆领上衣,华袂广袖,衣衫为红色,领、袂的色彩不尽相同。还有几个美女肩披云纹披肩,应当是女团中的核心成员。与某些文艺团队整齐划一的服装相比,她们的“演出服”既有统一性又不失个性。
24位美女中,两人站立,挥着广袖翩翩起舞,给人以婉转柔和的质感。其他乐女们则盘腿席地而坐,手持各种不同的乐器,有源于西亚的龟兹琵琶,有来自天竺的法螺(贝),还有南诏的清乐乐器“吹叶”,但大部分是中原乐器,例如笛、笙、筝、排箫、鼓等。单就鼓这一类乐器,就分正鼓、和鼓、腰鼓、齐鼓、指鼓等近十种,全部乐器多达20种23件,是研究我国古代音乐舞蹈史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
石刻|红星专栏|栋见文博④:在永陵,有一支千年前的女子乐队
文章插图
永陵地宫石刻乐器仿品
美女们的表情或恬静或高亢,或俏皮或冷峻。你看那吹贝的,睁目鼓腮,而吹笛的则凝神努嘴,感染力极强。可谓见其形如闻其声,不觉间把你带入余音绕梁的宴乐欢愉之中。如果在欢愉之中再展开一下自己的想象,就可感觉到二十四伎乐所反映的乐舞场面吸收了西北、西南和中原的器乐文化。她们不仅能奏响蜀中音乐,还可以奏响西凉乐和燕乐的曲子,难怪杜甫说他对成都的第一印象是“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五代时期成都的繁华景况,在花蕊夫人《宫词》中也多有描绘:“离宫别院绕宫城,金板轻敲合风笙。夜夜月明花树底,傍池长有按歌声。”
在常人看来,宫廷乐队只能为皇室服务,可成都的游乐素有“官民同乐”的特点。据文献记载,前蜀王衍(王建之子)经常带着皇家歌舞乐队,乘着华丽的船队在浣花溪巡游,直达万里桥,绵亘十里,万人空巷。那么,二十四伎乐这支女子天团,是否也曾上过船舫,管乐齐奏,轻歌曼舞,让全城百姓大饱眼福呢?我想,应该有,肯定有。遗憾的是,古代没有录音机。唉!
石刻|红星专栏|栋见文博④:在永陵,有一支千年前的女子乐队】编辑 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