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白居易避世者的闲散自在于世者的荣华富贵他是兼而得之了

【爱历史】白居易避世者的闲散自在于世者的荣华富贵他是兼而得之了
文章图片
《观游鱼》
白居易(唐代)
绕池闲步看鱼游 , 正值儿童弄钓舟 。
一种爱鱼心各异 , 我来施食尔垂钩 。
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四日 , 白居易又被任命为苏州刺史 。
宝历二年(公元826年)九月 , 白居易休官养病的奏表得到诏准 , 离开了苏州 。
文宗大和元年(公元827年)正月底 , 白居易回到了洛阳 。 三月 , 被征为秘书监 。
大和二年 , 转升刑部侍郎 。 大和三年 , 白居易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
唐朝官制 , 分司东都 , 其实分司官只有御史有实职 , 其他的多系优待退闲的官员 , 并不任职 , 所以又称为散秩、散职 。 太子宾客分司东都这个官职 , 对于白居易来说真是太满意了 。 “禄俸优饶官不卑 , 就中闲适是分司 。 "早已对政治心灰意冷的他 , 名副其实地过上了渴望已久的吏隐生活 。
【爱历史】白居易避世者的闲散自在于世者的荣华富贵他是兼而得之了
文章图片
那日 , 诗人闲来无事去池塘溜达 。 他绕着池塘 , 踱着方步 , 偶尔扔下几粒鱼食 , 看鱼儿游来争抢 , 颇为有趣 。 正在此时 , 娃娃们叽叽喳喳、吵吵嚷嚷的声音传了过来 。 诗人抬头看去 , 只见几个孩子跳上了停泊在岸边的小船 , 甩起了鱼竿、抛出了鱼线 , 像模像样的钓起了鱼来 。
白居易负手而立 , 饶有兴致地看着孩子们钓鱼 。 一会儿 , 果真的有鱼儿上钩了 , 孩子们手忙脚乱的起竿收线 , 可娃娃们哪里会真正的钓鱼呢 。 只见那些小鱼被撕破了嘴 , 又掉进了水中 , 鱼儿流出的血染红了清澈的水面 , 一池平静的水也被孩子们搅得乱七八糟 。
看到这里 , 白居易不仅莞尔一笑 , 不禁感叹 , 同样是喜欢鱼 , 我为什么不如孩子们那样的开心快乐呢 。
这首诗描述的是 , 诗人池畔观鱼 , 又看儿童钓鱼 , 接着诗人描述了此时的心情 , 一样的喜欢鱼 , 可喜欢的方式却不尽相同 。
此诗网络有解释说 , “对比强烈 , 极易发人深思 , 从中引出“心各异”的情状和道理来 。 ”这个解释是诗中含有之意 , 不容置疑 。 但其后解释说 , 这首诗是因诗人触景生情而伤感于怀所作 。 “伤感”何来?自以为 , 这个说法与此诗并无半点瓜葛 。
【爱历史】白居易避世者的闲散自在于世者的荣华富贵他是兼而得之了
文章图片
我们来看看白居易写这首之前的心路历程 , “一列朝士籍 , 遂为世网拘 。 高有罾(zēng)缴忧 , 下有陷阱虞 。 ”白居易既不想卷入党争漩涡 , 又想全身而退 , 加之道家清静无为、知足保和 , 佛家“求无生”“归无门”的观念都是早已在他的思想上生了根 , 所以他想退隐 。 退隐吧 , “沧浪濯缨”固然逍遥自在 , 但“箕颖人穷独 , 蓬壶路阻难” , 这些年虽是在朝为官 , 但总是清廉奉公、救济饥贫 , 基本上没有什么积蓄 , 一旦退隐 , 有衣食之忧 , 有孤独之虞 。
在白居易看来 , “贫穷辛苦多无兴 , 富贵身忙不自由 。 唯有分司官恰好 , 闲游虽老未能休 。 ”这样既免衣食之忧 , 又免为官之苦 , 因此分司东都以后 , 诗人极其欣幸地自拟为当代的“四皓”之一 , 还常以荣启期(春秋时隐士)、二疏(西汉道家 。 疏广与其侄子疏受被后人并称为“二疏”)、陶潜自况(东晋 , 陶渊明) 。 “嵩洛供云水 , 朝廷乞俸钱…” , 避世者的闲散自在 , 于世者的荣华富贵 , 他是兼而得之了!
【爱历史】白居易避世者的闲散自在于世者的荣华富贵他是兼而得之了
文章图片
伊阅君在文章伊始就向读者交代了白居易创作此诗的时间线 , 也就是历史背景 。 这里不再复述 。 “伤怀”一说 , 是因了解了诗人生平 , 站在全局的角度上解析的这首诗 , 是主观意识强加于这首诗的结果 , 与诗中表达之意不符 。
事实上 , 白居易在分司东都任上的这段时间内 , 心情舒畅 , 日子悠闲 , 身体状况日渐良好 。 每天喝喝酒、赏个花、喂喂鱼、听个小曲 , 或寄情于山水之间 , 是他那段历史时期内的真实写照 。 开心有余 , 何来伤怀?
诗人也是凡人一个 , 也有七情六欲 , 私心杂念 。 不问世事 , 独善其身 , 享受生活 , 也是人之常情 。 《观游鱼》这首诗正是时年59岁的白居易在大和四年(公元830年) , 于洛阳任为太子宾客分司所作 。 那时的白居易颇有“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 ”坦然自得的心境 。
彼时的白居易 , 小日子过得滋润着呢!后人不必为其操心 , 非得把他描写成为一个 , 时时刻刻都忧国忧民的圣人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