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鲁班留下一门“老”手艺,已传承2600年,为何继承者寥寥无几

在当代社会 , 各行各业都有能工巧匠 , 尤其是在传统手工业中 , 比如木匠 。 一提到木匠 , 很多人第一想到的就是鲁班 , 他也被称为木匠的祖师爷 , 发明了大量的工具都沿用至今 , 但不过有一种木凳技艺却面对着后继无人的局面……究竟是什么奇特的凳子呢?它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下面 , 就让小编给您从头揭秘吧 。
【历史故事】鲁班留下一门“老”手艺,已传承2600年,为何继承者寥寥无几
文章图片
(本文所有图片 , 全部来自网络 , 感谢原作者 , 如侵犯您的权利 , 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 。 图片与内容无关 , 请勿对号入座)
在揭秘之前 , 小编先给您说说鲁班 , 看看他究竟有多厉害 。 史料记载 , 鲁班为姬姓 , 名为般 , 在典籍中也叫公输班 , 或者班输 , 不过因为他是鲁国人 , 所以后世的专家和学者们就统称其为鲁班 。 鲁班出土于春秋末期 , 家族里有很多人都从事木匠行当 , 因此他耳濡目染也受到影响 , 对木匠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在当时的年代 , 生产劳动工具匮乏 , 而鲁班善于思考和发现 , 于是就发明了不少的木匠工具 , 比如钻 , 刨和锯等等 , 而这些工匠也都一直沿用至今 , 成为木匠师傅们“吃饭的家伙” 。 此外 , 鲁班还发明了一些军事物资 , 如攻城云梯 , 这在《墨子公输》也有记载:“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 另外还有石磨 , 雨伞 , 钥匙和水井等 , 也都传言是鲁班的发明 , 虽然这些都难以考证 , 但这背后反映的是人们对鲁班的敬仰和钦佩 。
【历史故事】鲁班留下一门“老”手艺,已传承2600年,为何继承者寥寥无几
文章图片
总而言之 , 鲁班是中国版的“爱迪生” , 发明了众多利于劳作和生活的东西 , 但不过其中最能体现其智慧的还是一件奇特的凳子 , 也叫做“鲁班凳” , 或者“鲁班枕” , 甚至还有人称之为“瞎掰” 。 有关鲁班发明鲁班凳的说法很多 , 因为他经常做木匠活 , 累了的时候就需要坐下来休息 , 而困的时候找个空地躺着就睡 , 所以他就需要凳子和枕头 。 通常 , 鲁班出去做木匠活的时候 , 都会带上一个木凳子和一件木枕 , 但久而久之他觉得很不方便 , 于是反复地思考和尝试 , 想将凳子和木枕合二为一 , 并且要便携 , 能装入口袋中 。
【历史故事】鲁班留下一门“老”手艺,已传承2600年,为何继承者寥寥无几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鲁班留下一门“老”手艺,已传承2600年,为何继承者寥寥无几】后来 , 鲁班果然成功了 , 它用一块完整的木头制作了一件既能当凳子 , 又能当枕头的东西 , 这件东西不用的时候折叠起来 , 能轻松的带来带去 , 用的时候再将其打开 , 通过调整不同的高度 , 可以变成凳子 , 或者是木枕 。 看到这里 , 或许您也纳闷 , 这究竟是一件什么样的“变形金刚”呢?在当时的典籍中 , 虽然提到了鲁班凳的制作 , 但是对其过程却不甚详细 , 或许是为了保密吧 , 不过到唐代居然有人复原了鲁班凳 , 还将其技艺也记录了下来 , 以至于我们如今按照步骤也能制作一件鲁班凳 。
【历史故事】鲁班留下一门“老”手艺,已传承2600年,为何继承者寥寥无几
文章图片
要制作鲁班凳 , 首先要选用一块结实的木头 , 根据成品的大小选择木头的大小 , 通常都在50厘米长 , 18厘米宽 , 15厘米厚即可 。 其次 , 要在木头上画好线条 , 借用锯子和凿子沿着线条进行加工 , 在此过程中要保证木头不会断 , 且木片都灵活地交叉合在一起 , 让一块木头变成四五十个部件 。 然后 , 对开槽和结合处进行打磨 , 保证在各个部件收合时不卡顿 , 灵活自如 。 最后 , 再对其用桐油进行上光晾干即可 。
【历史故事】鲁班留下一门“老”手艺,已传承2600年,为何继承者寥寥无几
文章图片
鲁班凳的做法说起来简单 , 看起来也没有什么机密 , 但是真正做起来却难于上青天 , 因为整个过程不用一颗钉 , 不用一点胶 , 也没有传统的榫卯 , 所以一般人都很难画出其图纸 。 因此 , 通常也只有那些干了大半辈子的老木匠才能成功制作出鲁班凳 。 近年来 , 我国也出现了不少对鲁班凳感兴趣的木匠 , 比如有个山东小伙耗时3个月 , 用小紫檀木制作了一件迷你鲁班凳 , 合起来能抓在手掌心 。 然而 , 正当人们都对其惊奇不已的时候 , 小伙却说这件鲁班凳要卖15000多元 , 一时间也就引起了一片哗然 , 都认为这东西最多一两百块钱 。 由此可见 , 我们当代人还不懂事手工艺品的价值 , 也不懂鲁班凳的智慧 。
【历史故事】鲁班留下一门“老”手艺,已传承2600年,为何继承者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