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探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发展 , 农业生产水平实现了巨大的飞跃 , 促成它飞跃的决定性因素主要是铁器的使用 。 中国最早使用铁大约在商代 , 主要是陨铁 。 西周晚期 , 已经出现人工冶铁制品 。 春秋时期铁器多为块炼铁制品 。 春秋早期开始出现生铁制品 , 比西方早了1800余年 。 战国时期铁器广泛运用 , 促进了冶炼技术的发展 。
【历史故事】探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变革
文章图片
铁制农具的使用带动了牛耕技术的发展 , 也为大规模兴修水利创造了条件 ,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 公共水利工程修建向来是官方的传统 , 春秋时期就修建了著名的芍陂、邗沟 。 战国时期则有引漳溉邺工程、郑国渠和都江堰等著名水利工程 。
春秋战国时期土地制度的变化 。 铁器、牛耕和水利各项的发展 , 促进了农业腾飞的同时 , 也促使西周以来的井田制度发生了变革 。 春秋时期 , 是我国上古社会经济形态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 。 随着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 , 国家的赋税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 新型的社会经济形态正在形成 。
西周王朝的土地制度是一种分层次的贵族占有制度 , 由于古老的公社观念还在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 因此 , 土地的买卖是不被允许的 。 西周中晚期以后 , 诸侯或贵族之间出现了有关土地的赠送、赔偿和交换等事情 , 甚至还出现了用土地进行抵押和典当的经济行为 , 但是一般说来 , 当时的土地转让 , 是要报告周王的 , 而且还要由王朝的史官予以登录 , 进行认证 , 因此这种被转让的土地 , 还不能说是私人所有的土地 。
西周时期 , 普通百姓获取份地 , 耕作土地及交纳田赋等等 , 采取的是井田制的方式 。 这种由原始公社制转化而来的村社土地制度与西周王朝所建立的分层次贵族土地占有制度相互结合 , 构成为西周时期主要的经济基础 。 春秋时期 , 随着贵族土地占有制度的破坏 , 村社土地制度也遭到了十分严重的瓦解 。 例如 , 公元前645年 , 晋国“作爰田” , 就是废除私田的定期分配制度 , 使土地的使用权固定化 。 郑国的子产为政 , 在经济上推行“为田洫” , 即划分田界 , 也说明原本划分得十分清楚、很便于定期分配的村社土地形式在春秋晚期的郑国也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
【历史故事】探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变革
文章图片
随着村社土地制度的破坏 , 原来定期分配的私田这时逐渐转化成为平民的私有土地 , 从而造成通过征收公田上的产出来维持国家财政收入的方式难以维持 。 最早对赋税征收办法进行改革的是齐国 。 公元前685年 , 管仲相齐 , 率先在齐国推行“相地而衰征” , 即根据土地产量的高低征收土地税 , 这是打破西周时期只收取公田产出的税收制度的开始 。 随后 , 公元前594年 , 鲁国实行了“初税亩” , 即覆亩而税 , 无论是公田还是私田 , 一律按田亩收税 。 公元前548年 , 楚国蒍掩“书土田” , 即把全国的土地分为九等 , 按土地面积及质量的好坏“量入修赋” 。 公元前543年 , 郑国“作丘赋” , 即按百姓的居住单位“丘”来征收军赋 。 这些都是各诸侯国适应村社土地制度的破坏而对赋税制度所进行的改革 。 改革的起因虽是为了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 但客观上承认并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 。
随着土地私有化的逐步加深 , 新的生产关系开始出现 。 占有大量私有土地的贵族开始采用租佃的办法经营土地 , 成为第一批贵族地主 。 村社的成员除确立了自己对“私田”的所有权外 , 还通过开垦荒土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私有土地面积 , 从而转化为个体农民 。 他们向国家缴纳赋税 , 负担兵役及徭役等等 。 由于土地买卖的出现 , 一部分村社成员失去了土地 , 他们租种地主的土地 , 成为各级地主的依附民 。 据《国语·晋语一》的记载 , 当时就出现了一种靠租种他人土地为生的“隶农” 。 这些隶农 , “虽获沃田而勤易之 , 将不克飨 , 为人而已” , 受到地主阶级的剥削 。
【历史故事】探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变革
文章图片
战国时期 , 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 土地买卖明确规定为合法 。 土地所有制度的变化 , 使国家赋税征收制度随之发生变化 , 普遍实现按土地数量征收赋税的制度 。 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导致的另一个重要后果便是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 。 逐渐形成地主、自耕农、佃农、雇农和奴隶并存的结构 。 总之 , 战国时期地主制和国家授田制则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井田制的旧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