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中国古代的修史传统 , 一般在前一朝代之后 , 后继的朝代要立即组织人员编修前一朝代的历史 , 比如元朝修了《宋史》 , 明朝修了《元史》 , 而清朝修了《明史》 。
而且从唐朝开始 , 均是由官方设立专门史馆 , 拨付专门经费 , 组织专门人员 , 负责前代史书的编纂工作 , 这就是所谓的官修史书 , 这些史书也被称为是“正史” 。
文章图片
不过 , 令人纳闷的是 , 已经亡了100多年的清朝 , 却仍然没有一部定稿的史书 , 现在存世的清史仍然被叫作“清史稿” 。
元朝修《宋史》用了2年半 , 明朝修《元史》仅用了几个月 , 清朝修《明史》虽也历经百余年 , 但在二十四史中 , 《明史》也被誉为是编纂得最仔细、最可靠的史书 。
与前几朝相比 , 清史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修编过程 , 为何最终没能定稿呢?
一、成书艰难
辛亥革命、清帝退位以后 , 按照历史惯例 , 北洋政府开始着手清史的编纂工作 。
1914年3月 , 北洋政府宣布成立清史馆 , 并聘用赵尔巽担任馆长 , 主持编修工作 。
文章图片
赵尔巽是清朝统治年间的进士 , 曾任湖广、四川与东三省总督 。
起初 , 身为前朝遗老的赵尔巽 , 并不愿意出来为北洋军阀工作 , 但有人劝赵尔巽:修清史对大清乃是功德一件 , 你身为旗人 , 责无旁贷 。
于是 , 赵尔巽怀着“抱故国之恩”的想法 , 走马上任 。 到任后 , 他又从全国邀请了86位著名专家学者来到清史馆工作 。, 虽然这些人学术水平很高 , 但因为他们多是清朝遗老 , 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很多问题 , 且多怀有“家国之恨” , 所以就造成了这部史书稿在思想倾向上存在许多弊病 , 这也为之后清史的命运多舛埋下了伏笔 。
修编近300年的清朝历史 , 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作 , 经费保障是必不可少的 。
在初期 , 由于北洋军阀的大力支持 , 清史馆经费充足 , 加之清朝史料非常丰富 , 编修工作进展十分顺利 。
但到了1917年 , 发生了一起“黑天鹅事件”——张勋复辟 , 受到战争影响 , 清史馆被迫关门 , 修编工作停顿了下来 。 经过这次变故 , 清史的命运走向了不可捉摸的深渊 。
文章图片
清史馆再次开张后 , 由于内忧外患 , 官方大幅减少了对它的经费支持 。 而同时 , 清史馆的修编人员也因为各种原因散去大半 , 致使工作进度大受影响 。
而且 , 由于此前管理工作不到位 , 撰稿人员的工作成果良莠不齐 。 有的只图混口饭吃 , 只出工不出力 , 其作品质量太差 , 犹如废材 , 只能弃用;而有的则故意拖拖拉拉 , 数年都没有成稿 , 严重影响了整体进度 。
于是 , 从1920年开始 , 清史馆又开始了长达6年的统一整理史稿工作 , 并对前期未完成的初稿继续进行补撰 。 但是 , 受经费、人员等因素的影响 , 这项工作进展缓慢 。
【【爱历史】清史馆修编工作的历史历程】直到1927年 , 清史编修工作进行到了第14个年头 , 馆中人员已经由最早的80余人减少到了只剩10余人 , 馆中经费也已经枯竭 , 但好在其全稿已经基本完成 。
负责人赵尔巽当时已是年老体衰 , 自觉时日无多 , 其他人也希望及早印刷 , 以稿费补发原来的欠薪 。 但也有人表示反对 , 理由是史稿的错误疏漏之处太多 , 印出来会成为笑话 。
文章图片
这年夏天 , 赵尔巽病倒了 , 他在病榻前嘱托了史稿刊印之事 , 并交代“盖此稿乃大辂椎轮之先导 , 并非视为成书也” 。 他专门指出此书只是“作为史稿披露” , 所以名曰“清史稿” 。 数月之后 , 赵尔巽病故 。
最早的《清史稿》一共536卷 , 共800余万字 , 总共印了1100部 。
二、命运多舛
《清史稿》成书之际 , 正是国民革命北伐胜利之时 。 接管北京后 , 当时的国民政府对于《清史稿》的态度 , 与北洋政府大相径庭 。
一些人认为 , 《清史稿》的编修者多为清朝遗老 , 这本书是对清朝的怀念 , 并贬低了辛亥革命 , 进而还提出了包括“鼓励复辟”、“不奉民国正朔”等19项大罪名 。
于是 , 刚刚问世的《清史稿》迎来了滔天大劫——被永久禁止发行 。
- 【爱历史】人去世之后,家里的子女都会把他生前的衣物和遗物烧掉,为什么?
- 【历史故事】《知音》中的小凤仙,晚年生活如何?
- 【游戏迷】《毁灭战士:永恒》将推出switch实体版,开启预购
- 【就爱时尚】建议中年女人:出门多穿“裙子+腰带”,学会这几种系法,更时髦
- 【爱历史】罗马帝国的蝴蝶效应
- 【爱历史】老照片 八十年代东德首都柏林 东德的最后一段时光
- 【爱历史】上海滩第一败家子盛恩颐是如何败光家产的?
- 【爱历史】为什么古代蒙古的军事实力那么强大?
- 【爱历史】皇帝为她写艳诗,亡国后,她却写诗怒骂:14万士兵无一是男儿
- 【时尚一点】“三种”色彩搭配方式,高级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