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歧|也许是生命的强力——再论白雪生的话剧《张鸣岐》之一

大家好,我们的搞笑飞哥裁缝铺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张鸣歧|也许是生命的强力——再论白雪生的话剧《张鸣岐》之一
文章插图
也许是生命的强力
——再论白雪生的话剧《张鸣岐》之一
吴晓东
一、给重读一些理由
尼采说,完美的作品应当一挥而就。白雪生用了27天的时间,含泪完成了多场次话剧《张鸣岐》,并且上演140多场,场场让观众流下如注的泪水,次次迸发热烈的掌声。这证明了这是一部作家倾心投入情感的作品,是一部让观众将情感全部投入进去的作品,是一部自身洋溢着闪亮的生命活力的作品。话剧的生命与价值正是在作者、观众与文本情感的同一性与连贯性中得到彰显与实现。当下已经很难再看到这样一部可以让很多人震撼到心碎的作品,更不用说是所谓的主旋律剧作。翻开十七年前的旧杂志,细细重读起每一幕时,那久违的因广博的爱、炽热的情、忠诚的心、无私的奉献而带来的强烈悸动感,让我们不得不去重新思考生命的强力与话剧的力量。
张鸣歧|也许是生命的强力——再论白雪生的话剧《张鸣岐》之一
文章插图
张鸣岐
话剧《张鸣岐》上演及剧本发表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随着市场经济在中国的确立和发展,社会现实日益复杂,多元的文化取向赐予了我们一个复调的戏剧现场。这其中有国家意识形态主导下的主旋律戏剧,有以大众消费文化为导向的通俗戏剧,也有以先锋姿态进行探索的实验戏剧。”在这其中,最受到批评界关注的当然是实验戏剧,其中两位东北籍的作家孟京辉、牟森受到了最大的瞩目。他们在九十年代的创作受到相当的好评。这是因为整体社会的思潮在向“小处”与个体聚焦,整个创作也在不约而同的向内转,更多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关注个人的生活与命运,个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反叛与挣扎,生存与生活境遇成为最受青睐的内容。而国家、集体、党、人民等话语则被潜意识的距离化。具有主旋律意味的作品,往往被打上唱高调、虚假、浮夸的标签,被作家和观众敬而远之。但失去包容性的文学,必然会变成干瘪的千年古尸,失去其应有的鲜活与丰富。
张鸣歧|也许是生命的强力——再论白雪生的话剧《张鸣岐》之一
文章插图
话剧《张鸣岐》在当时能受到如此“惊人”的效果,绝不是因为受到主旋律与政治的力挺,更不是因为受到商业推手的操控与助推,其文本所散发出来的魅力,才应该是其在当时成功在之后成为经典的根本原因。因此,将话剧《张鸣歧》或者作为一种现象,或者作为一个经典文本纳入文学的视野与范畴进行重估与再考查,就成为一件必要的事情。
张鸣歧|也许是生命的强力——再论白雪生的话剧《张鸣岐》之一
文章插图
对话剧《张鸣岐》的批评已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类别:一类是将剧作纳入到戏剧创作的技巧层面进行分析,认为剧作在戏剧的假定性尝试,突破因果律的剧作结构等方面做出了大胆尝试,具有很大贡献。
张鸣歧|也许是生命的强力——再论白雪生的话剧《张鸣岐》之一
文章插图
如“评论家李万武指出,《张鸣岐》有意没有设计贯穿性直观的人为戏剧冲突,‘真实性’的局限‘逼迫’剧作家走出了习见和庸常,……围绕着深入发掘张鸣歧心灵世界的戏剧,以无场次的结构形式,把叙事与抒情、写实与写意、象征乃至荒诞等多种艺术手段,挥洒自如地拢于一戏。”另一类是将剧作引起轰动归因于作品对张鸣歧本人及其精神真实而具有震撼力的反映,将张鸣歧定义为时代的英雄,认为作品将英雄的品质进行了充分的艺术表达,并发出“追寻与呼唤”以及讴歌这样的时代英雄的号召,如秦虹认为:“无论是从时代对文艺的要求,还是从话剧事业的传统看,话剧舞台上依然需要树立当代英雄的形象,既然我们的时代能够出现张鸣歧、孔繁森等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难道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就能无动于衷吗?”
张鸣歧|也许是生命的强力——再论白雪生的话剧《张鸣岐》之一
文章插图
对该剧的先行批评为我们进一步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不禁要发出疑问:英雄让我们动容,但英雄身上的什么品质才是让我们动容的根本原因呢?作家对这种品质的理解是怎样的?这是不是与我们的观众产生共鸣的最终原因呢?如果存在这个根本因素,作家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艺术的表达的呢?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对作品文本及作家的创作情况做进一步的深入解读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