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鸦片战争中的“卖国贼”——伍秉鉴

“朝廷打输了鸦片战争 , 让我倾家荡产来抵赔款 , 我心不甘啊!”
用尽最后的力气说完这句遗言 , 这位年过七十的老者 , 倒在了广州城的秋风里 , 咽了气 。
他叫伍秉鉴 , 是当时的中国首富 , 甚至可以在全球顶尖富豪行列中占据一席之地 。
【爱历史】鸦片战争中的“卖国贼”——伍秉鉴】在鸦片战争中 , 伍家为清政府捐钱捐物 , 战败后又倾尽家财 , 替清政府偿还赔款 。
然而 , 就是这样一个被晚清政府榨干了所有经济价值的商人 , 却被当时的国人扣上了卖国贼的帽子 , 郁郁而终 。
作为清末官方外贸组织“广州十三行”之首怡和商行的掌柜 , 伍秉鉴自32岁起接手怡和商行以来 , 便全心全意艰苦经营 。
在伍秉鉴的努力之下 , 怡和行迅速发展壮大 , 终于在19世纪初成为十三行之首 。
【爱历史】鸦片战争中的“卖国贼”——伍秉鉴
文章图片
自乾隆年间闭关锁国开始 ,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 广州都是清朝对外贸易的唯一窗口 。
凭借着超前的经营理念 , 伍秉鉴与各国外商建立了非常密切的贸易往来 。
在鸦片战争前 , 怡和行不仅在出口贸易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 还在国外投资了很多项目 , 比如铁路、证券、保险甚至房产 , 赚得盆满钵满 。
最值得一提的是 , 伍秉鉴本人还是著名的东印度公司最大的海外债权人 。
在东印度公司周转不灵时 , 他并未趁火打劫 , 而是以合理的利息出借巨款 , 帮助东印度公司渡过难关 。
这一举动让伍秉鉴在欧洲各国享有很高的声誉 , 为怡和行招揽来了许多海外合作伙伴 。
当时 , 哪怕怡和行的合作抽成略高于其他几家商行 , 欧洲商人依然乐意选择与怡和行合作 。
毕竟 , “可靠”才是一个商人最响亮的名片 。
【爱历史】鸦片战争中的“卖国贼”——伍秉鉴
文章图片
伍秉鉴虽然是个商人 , 却十分重义气 , 并不唯利是图 , 这一点十分难得 。
当时 , 有一位来自美国波士顿的商人与伍秉鉴合伙做生意 , 因为经营失败 , 欠了怡和行一大笔欠款无力偿还 。
因为身上背着债务 , 美国海关不允许他回国 , 他只能滞留在广州 。
伍秉鉴得知此事后 , 带上所有借据 , 亲自登门造访这位美国朋友 。
他动情地说:
“你我不仅是生意伙伴 , 更是最诚挚的朋友 ,
咱们的生意失败只是运气不好而已 , 你我情谊坚定不变!
自今日起 , 你在怡和行的债务一笔勾销 。
你可以随时回国 , 家人一定盼着你回家呢!”
说罢 , 伍秉鉴把美国商人的借据当面撕碎 , 还留下一大笔钱 , 赠给面前这位感动得痛哭流涕的美国朋友 , 当作回家的盘缠 。
这段动人的故事 , 被美国商人带回了家乡 , Mr.Wu慷慨豪爽的名声 , 在美国流传了半个世纪之久 。
【爱历史】鸦片战争中的“卖国贼”——伍秉鉴
文章图片
伍家的没落 , 开始于鸦片战争前夕 。
当时 , 林则徐受皇命前来广州开展禁烟运动 , 首先要打击的就是自海外引入鸦片的“广州十三行” 。
进口鸦片并非十三行本意 , 只因欧洲商人为了赚取暴利 , 总是在运送的丝绸、茶叶等商品中夹带鸦片 。
十三行不敢得罪长期合作的欧商 , 长期以来只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
虎门销烟之后 , 十三行协助西方列强贩卖鸦片的消息 , 迅速传遍了全国 。
霎时间 , 商行掌柜们都被扣上了“卖国贼”的帽子 , 骂声此起彼伏 。
为表抵制决心 , 内地的茶商、丝商拒绝继续供货 , 十三行的出口贸易因此受到了巨大影响 。
【爱历史】鸦片战争中的“卖国贼”——伍秉鉴
文章图片
鸦片战争开始后 , 伍秉鉴与其他商行积极筹款 , 出资修建战船和大炮 , 希望能够扭转十三行在国内的口碑 。
然而 , 一切都是徒劳 。
随着鸦片战争的失败 , 战争期间行商们为朝廷贡献出的巨大财富 , 悉数打了水漂 。
经过这遭劫难 , 十三行元气大伤 , 光景再也不复从前 。
压垮十三行的最后一根稻草 , 来自道光皇帝的一条口谕:
“咱大清战败了 , 签署《南京条约》实在是不得已 。
如今国库空虚 , 十三行的诸位掌柜 , 这笔钱 , 辛苦你们帮朝廷还啦!
1843年 , 心力交瘁的伍秉鉴在广州溘然长逝 。
临死前 , 这位曾经的中国首富 , 已经被无耻的清廷榨干剥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