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李自成包围北京城时,手握重兵的吴三桂在哪?为何不入京勤王?

大明崇祯年间 , 随着吴三桂迅速的崛起 , 他亦终于成为大明帝国一位镇守重要边镇的重要将领 , 在崇祯所有的边镇总兵中 , 吴三桂是最年轻最勇敢亦最有名望的一颗耀眼的新星 。
公元1640年(崇祯十三年) , 明清发生松锦大战 , 几十万明朝官军大败 , 守边大将祖大寿兵败而降大清 , 驰援的洪承畴亦同样兵败被擒 , 其余各明朝将领非死即降 , 但是吴三桂却率领其所部精兵艰难地突出重重围困 , 并胜利地屯驻于宁远四城 , 从而成为大明朝在关外最后一支训练有素且又能征惯战的铁骑 。
崇祯对吴三桂的能征惯战与忠心耿耿大为感动 , 急诏吴三桂入京 , 赐以珠宝莽玉 , 授以尚方宝剑 , 倚为皇室干将……
【爱历史】李自成包围北京城时,手握重兵的吴三桂在哪?为何不入京勤王?
文章图片
从此 , 吴三桂及其关宁铁骑便成为大明朝防御满清铁骑南下的铜墙铁壁 。
对于大明朝来说 , 几年来和清兵的艰苦厮杀 , 而只剩下吴三桂镇守的几座孤城和他那不足5万的铁骑军队 。
但是 , 正是这四座孤城及其区区5万之众 , 却似汪洋大海中的巨礁一样 , 岿然不动 , 它如铜墙铁壁一般横在了山海关和满清大军之间 。
皇太极对吴三桂这个拔不掉的眼中钉恨得咬牙切齿 , 屡次以高官厚禄诱其投降 , 吴三桂却丝毫不为所动 , 皇太极则简直对其无计可施 , 只能仰天长叹 。
公元1643年(崇祯十六年)底 , 当吴三桂风闻李自成底定三边的时候 , 他便对大明的形势乃至自己的命运忧心忡忡 。
三边地区被李自成悉数攻占 , 山西一带虽有周遇吉等总兵大将 , 而朝廷乃至崇祯本人对从西安至北京的重重关隘及其守军寄予莫大的希望 。
但是吴三桂却十分清楚 , 那些所谓的关隘是十分脆弱的 , 其守军将士的战斗力亦差不多是不堪一击的 , 由此 , 京师的形势便岌岌可危 。
然而 , 就在这时 , 大明举国上下又唯有两支官军劲旅:一个是左良玉 , 一个便是他吴三桂本人 。
左良玉驻防武昌一带 , 身负剿抚张献忠的重任 , 又兼左良玉匪气严重 , 颇难驾驭 , 朝中大臣乃至崇祯本人对其都不甚信任 。 如此 , 吴三桂及其关宁铁骑便成了入卫京师的唯一依靠 。
吴三桂对于自己的军命是清楚的 , 他亦因此而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 , 但是 , 他又不能不为那可能丧失关外国土的两种选择而忧心 。
正月 , 当李自成在西安誓师东征而朝廷正式提出弃地保京的策略时 , 他便十分清楚地明白 , 虽然朝廷内外对这是否该弃地守京的策略争论不休的时候 , 他却也同时在为这两种的抉择痛苦地思量着 。 与此同时 , 他亦不断接到家父吴襄的来信 。
吴襄在来信中言明 , 弃地守京之策 , 朝廷上下一直没有定见 , 方此之时 , 吴三桂应该沉住气 , 决不可轻举妄动 , 非到万不得已 , 决不可启动大军回京 , 不过他可以先行布置 , 以等待朝廷的最后决定 。
【爱历史】李自成包围北京城时,手握重兵的吴三桂在哪?为何不入京勤王?
文章图片
至三月初 , 随着三名锦衣卫信使的到来 , 吴三桂终于接到了入京勤王的圣旨:“封吴三桂为平西伯 , 统辖宁远与山海关总兵 , 着即率关宁铁骑入京勤王 , 宁远四城可弃 , 着后以图恢复!”
与此同时 , 崇祯又命令吴三桂立即着手布置迁民事宜 , 并赐以尚方宝剑 。
紧接着 , 崇祯又派人送来了紧急凑集的军饷百万两 。
面对入京勤王的历史重任 , 吴三桂的心里似乎陡然升起一股莫可名状的欣喜之情 。
他觉得 , 崇祯皇帝显然对自己有一种特殊的信任 , 他明显地感觉到了皇上对自己的恩宠 , 皇上不仅把那挽狂澜与既倒的历史重任托负于自己 , 某种程度上似乎把自己的全部身家性命都托靠在了自己的身上 , 为此 , 皇上竟从内外府库拼力挤干了自己的钱囊来为自己筹措军饷 。
于是 , 吴三桂的心里不由不感到无尚的荣光与自豪 , 试想 , 大明朝的众多帅将干才中 , 又有谁受到过皇上如此的垂青与厚爱 。
但是 , 吴三桂绝不是一个粗犷鲁莽而无任何政治头脑的悍将 , 他是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青年统帅 , 由此 , 他又不能不意识到自己在大明帝国乃至崇祯手上的份量 。
然而 , 正是感觉到了份量 , 他亦就清醒地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 。 能够成为这即将倾覆之大厦的独木支撑 , 这既是他的荣耀 , 也是他的建功立业的绝好机会 , 但是他亦由此成了大明江山和朱明王朝的最后希望 。
一想到几百余年的王朝竟最后要系抟于自己 , 他既欣喜异常 , 却又忧心忡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