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人讲述中国结背后的故事 非遗传承人背后的故事


非遗传人讲述中国结背后的故事 非遗传承人背后的故事

文章插图
蒋妍侠 秦淮区民间工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结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现在大家都喜欢这样的 。”将一个淡紫色的精致中国结展示给我们看时,蒋妍侠笑着说道 。

她在南京博物院民俗馆的展示台不算很大,桌面上摆着十几种样式小巧的中国结,身后的展板则挂着几件构图精善的工艺作品 。在这里,中国结不再是单一常见的红色配饰,它生根于秦淮乡土,又浸染了这个时代的色彩,以当代的独特活性,将香薰炉、竹雕、珠玉等许多民间手工艺品都编织在了一起 。
蒋妍侠是近几年才开始接触品香的,刚开始就想着把中国结也结合进去 。香道追求的色泽也好,样式也好,都更加高端,更加雅致,“如果配上大红色的结,就不好看了 。”
非遗传人讲述中国结背后的故事 非遗传承人背后的故事

文章插图
为了能将两种工艺融合到一起,她作出了很多种尝试,除了在造型和实用性上的探索之外,更多的是色彩上的调整,“刚开始做的时候,会把单色和套色的结放在一起,有时候我亲戚朋友来了,我就会问,你喜欢哪一种 。人多了之后我就知道,现在大家喜欢哪个结 。”
在色彩和造型的选择上,蒋妍侠一向是紧随时代潮流的 。每年的各类时装秀,她都会关注,吸收各种流行的色彩和搭配,将它们融入到中国结的创作中 。
非遗传人讲述中国结背后的故事 非遗传承人背后的故事

文章插图
“我也不知道这样好不好 。”蒋妍侠笑着说,对于现代化的冲击仍然有一点点好奇和不安 。不过自始至终,她一直保持着探索的精神,染丝线,开艺术馆,做复杂的工艺作品,接下来还要尝试用中国结作画 。
自童年时代至今,她从一个最基础的大红色中国结开始,一路且行且试,慢慢地编织出今天满墙的生命力 。
父亲的竹刻,母亲的结艺
中国结是蒋妍侠母亲的手艺,是从外婆那边传下来的 。同时,她的父亲又是做竹雕的 。家中环境如此,自幼受家庭的熏陶,耳濡目染,蒋妍侠从小就接触到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传统手工艺,及至长大后把中国结和竹雕融合而成一种典雅工艺,并在不断地学习探索中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的竹与结作品获得了许多奖项 。
小时候,蒋妍侠看着自己的妈妈和外婆编中国结,跃跃欲试,但是家人认为学业为重,就没有特意去教她 。为了学编结,每天她在学校里就把功课做完,回家之后就坐在一旁,看妈妈和外婆编 。
非遗传人讲述中国结背后的故事 非遗传承人背后的故事

文章插图
自然而然地,中国结就这样走进了她的生命里 。
长大以后,蒋妍侠参与工作,但心里却始终放不下家传的中国结 。于是她就在晚上编结,常常一编就是一晚上,完全不觉得困 。后来妈妈看不下去了,就让她从单位辞职 。正好赶上自主创业的浪潮,蒋妍侠就开办了自己的文化创意公司,取名叫“龙竹苑” 。
店里都是自己家的东西,有蒋妍侠父亲的竹刻,也有她母亲的结艺 。墙上挂着的,出售的作品,都是家里自己做的手工艺品 。这家店开在南京艺术学院门外,常常吸引很多在校师生 。
“他们有时候聊到凌晨一点钟也不愿意走 。当时就是找到知音了,跟他们在一起聊,可以学到很多其他东西 。交流得到的东西,可以运用到色彩和造型上面,中国结也好,竹雕也好,都可以融入到一起 。”
非遗传人讲述中国结背后的故事 非遗传承人背后的故事

文章插图
艺术都是相通的,也许是受童年环境的影响,也许是因为后来的经历,这种理念深深扎根于蒋妍侠的创作当中 。
中国结鲜艳喜庆,竹雕素雅宁神,这两样东西原本并不相干,却被蒋妍侠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有次我发现,把竹雕和红颜色的中国结摆在一起特别好看 。”同时具有观赏性、装饰性与实用性的绳结艺术品广受好评 。
后来走上市场,蒋妍侠又改用咖啡色等其他颜色的中国结,根据大家的需求进行调整 。于她而言,流行色彩变幻无穷,大众审美日新月异,都是创作的养料 。
中国结是活的
一切的创新都离不开传统 。
“现在所有的结都是在传统结的基础上变异出来的 。”蒋妍侠说,编中国结是离不开传统的 。远古时期,人们要缝衣服,就学会了打结 。
到了唐宋的时候,结就被运用到了服饰上,出现了很多服饰结,例如琵琶结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结已经成为一种民间艺术,真正兴盛了起来,盘长结象征吉祥如意,双联结象征连年有余,而每个节气都有一种对应的中国结作代表,可以用作祝福 。
非遗传人讲述中国结背后的故事 非遗传承人背后的故事

文章插图
蒋妍侠最喜欢创作的过程,每个绳结的大小,固定的松紧,结与结的搭配,都要靠编织者自己来创作 。编结很快,调起来却很慢,因此手工的中国结极其耗费时间,而且各个都不相同 。
如今,她已经不再需要画图纸,只凭想象就能构建出一个新结的大致形状,然后配彩、编织、调整,编出来的结个个都带有她的印记 。
同样的一个结,让不同的人来编,最后呈现的作品就会不一样 。这取决于个人的审美,她被什么样的文化滋养,吸收着何种养分,最终都会体现在她编织的中国结里 。
非遗传人讲述中国结背后的故事 非遗传承人背后的故事

文章插图
幼年时期传统手工艺家庭的氛围,带给了蒋妍侠安宁的心境 。她爱读佛经、听梵乐,喜欢一切能让人心静的东西 。每次她设计新作品的时候,都要放梵乐 。也是因此,她编的结,做的竹雕,都很静,很柔,人们在看到作品的时候,就能想象出它背后的这个人 。
她也常常和朋友出门旅游,去全国各地采风 。寺庙、古建筑、博物馆,都是她最常流连的地方 。
“古式的东西,我百看不厌 。”这些看不厌的传统元素,对她而言都是新鲜的素材 。比如一件年代古老的青铜器,蒋妍侠会觉得,这也与她相关——青铜器上的纹饰,可以给她很多启发 。流行元素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 。蒋妍侠每年会关注时装秀,将流行颜色搭配融入中国结中 。
编织中国结的丝线,要专门找工厂染色 。有时蒋妍侠会亲自去挑选颜色 。但是她也只能看到浸染时的颜色,丝线干透之后,颜色又会变得不一样 。这就让色彩的控制变得难上加难 。
非遗传人讲述中国结背后的故事 非遗传承人背后的故事

文章插图
“有的时候,这个黄色跟蓝色缺一点点都不行,都是不一样的 。”
如果一个结编到一半,某种颜色的丝线没有了,就不得不将它搁置下来 。等到下一次寻到合适的配色,再继续编织下去 。
蒋妍侠的学生时常会模仿她的作品 。但是,即使仿得再相似,只要色彩上有了一点点偏差,整个结就会变得完全不一样了 。这也是手工中国结难以进行批量生产的原因之一 。
看起来简单的中国结,其实并不简单,它是活的 。
中国结走进课堂
2006年,蒋妍侠开始走进南京的小学 。最初,小朋友们对中国结都感到很陌生,有时候她问新教的学生,大家知不知道中国结呀?有的学生就说,不知道 。
当时蒋妍侠觉得很失落,“我们的技艺再好,小朋友们都不知道,那还有什么用呢?”
在朋友的引荐和妈妈的鼓励下,蒋妍侠开始教学生编结 。先是在南京市考棚小学,后来又到了仙林外国语学校,在暑期夏令营里教中国结 。夏令营里有很多外籍老师,他们常常互相交流,大家都很喜欢这门中国传统手工艺 。
有的学生在学会编中国结之后,去国外交流学习时,也会带上绳子,当场编给外国朋友们看,把中国结赠送给外国友人 。能够将这种文化推广出去,对她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收获 。
非遗传人讲述中国结背后的故事 非遗传承人背后的故事

文章插图
现在,蒋妍侠有不少学生,有些刚开始只是过来玩的,觉得好看,就问蒋妍侠,自己能不能学?一来二去,他们就迷上了中国结 。也有一些是蒋妍侠的员工,平时接触多了,就慢慢喜欢上了编结 。
“首先他要喜欢 。如果不喜欢的话,编中国结是找不到感觉的 。”
编结使人心静,编成之后的愉悦感和自信心,也是留住人的关键 。蒋妍侠有时候给企业员工上课,给学校老师上课,就教他们几个完整的结 。他们编好之后放在家里,常常看见,就常常会想到要再拿绳子来编一编,“这样他们就不会忘掉了” 。
非遗传人讲述中国结背后的故事 非遗传承人背后的故事

文章插图
如今蒋妍侠再走进小学,情况已经变得完全不同 。学生们不仅知道中国结,而且能说出很多结的寓意,对编结也非常有热情 。这么多年来的推广,终于有了实实在在的成效,然而,“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有时蒋妍侠一天有好几个学校的课要教,就算飞也飞不过来,因此,她着意培养一些钟情于中国结,有意传承这一技艺的学生 。
十几年来,她通过教学生、交朋友,才慢慢地将这种手艺逐渐发扬起来 。
“我希望我能传承给他们,他们传承给别人,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力量就大了 。也希望他们传到国外去,因为这是我们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了解你的绳子
市面上有很多大批量生产的中国结 。这些工厂里生产的中国结用色单一、千篇一律,在小商品市场里铺天盖地,构成了大众对于中国结的第一印象 。
这对于像蒋妍侠这样的手工创作者来说,是一种冲击 。
“我设计的一个结,大概卖200块 。机器打一个,也就是200块 。但是用机器打一个的速度,我确实没办法比 。”
手工的中国结,最重要的是设计,色彩、流苏、造型,每一个都要仔细斟酌,花费很长的时间 。蒋妍侠设计出一个中国结,最多也就照着样式编上三五个,根本不可能去编上几百上千个 。而机器打的结,每天都能生产出这样的数量 。
非遗传人讲述中国结背后的故事 非遗传承人背后的故事

文章插图
做中国结的绳子也很讲究 。做穗子用的绳,就和手链、项链,都不一样 。还有棉线,麻线,彩色麻线,各种各样的绳子,都需要了解,才能更好地搭配 。染料要用纯天然的,类似于藏族绘画唐卡所用的染料,配饰也用天然的珠玉,这样做出来的结,看着就很舒服,百看不厌 。
“手工的结不会很完美,机器打出来就会很完美 。”蒋妍侠说,手工结不会做到完全对称,一个地方大一些,一个地方小一些,都是常有的事 。但是正因如此,手工的结里才蕴藏着动态感和生命力,它是活的 。
在她的展台上,每一个小小的手工结,都能看出手工编织的痕迹 。
非遗传人讲述中国结背后的故事 非遗传承人背后的故事

文章插图
蒋妍侠不喜欢照着一个样式重复地编织,她更喜欢创作,“创作的时间过得特别快,照着编就特别慢,特别无聊” 。
千篇一律的东西挂在外面,人们的目光很难停留两分钟,扫一眼就过去了 。但是手工创作的东西挂出去,大家会看到,这个和工厂里打出来的是不一样的,和传统认知也是不一样的 。这类新鲜的东西,就能留住人们的目光 。
“这是用目光看出对称感,里面有每个人自己的影子,大家会喜欢看这种 。”
对于工业生产,蒋妍侠也仍然保持着乐观的态度 。手工编织太慢了,大批量的生产,则能让中国结铺天盖地地进入大众视野,“去教别人也是一种传承,卖这个(工业结)也是一种传承,大众视野里面,还是得靠这个的 。”
用中国结作画
“下一步我想用中国结作画 。”
蒋妍侠喜欢工笔画,在清净的环境下一个人作画,是不可多得的美事 。她偏爱人物画,喜欢复杂的结构,也喜欢佛教人物 。十几年来,在尝试了多种手工艺的结合之后,她终于也打算尝试作画了 。
之前,蒋妍侠和她的先生一起推出了一款中国结手工皂 。他们将中国结藏在手工皂里,等肥皂用完了之后,中国结可以做挂件,也可以做书签 。最近比较流行耳饰,蒋妍侠就将中国结的元素结合进去,“传统的中国结里原本就有服饰结,可以配上一些珠宝之类的,更具有实用性和装饰性 。”
非遗传人讲述中国结背后的故事 非遗传承人背后的故事

文章插图
做服饰,做包装,做挂件,蒋妍侠一直致力于开拓中国结和当代生活的融合方式 。用传统的结艺,再融以当代的色彩和造型,这是她作为传承人的努力方向 。
从传统中提取出来,又在当代回归传统的用途,再次融入大众的生活,这才能令一项手工艺生生不息 。接下来,蒋妍侠要创作的中国结画,依旧是用最传统的结艺,以丝线、麻线交织,勾勒出人物造型 。这是一件从未有人做过的事情,对她而言却顺利成章 。
“希望能一直坚持手艺的传承,也一直坚持跟随时代创新 。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进步 。”这是蒋妍侠对于自己的要求与祝愿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城品》)
【非遗传人讲述中国结背后的故事 非遗传承人背后的故事】
非遗传人讲述中国结背后的故事 非遗传承人背后的故事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