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的来历及人文历史 惠州的历史由来

惠州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东岸,背靠罗浮山,南临大亚湾,境内东江蜿蜒,总面积11347平方公里 。
惠州的历史相当悠久,早在先秦时期,这里已经开创了岭南文化之风气 。
隋唐时期,惠州成为“粤东重镇”,作为东江流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惠州古时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之称 。
宋代因苏东坡的到来造就了惠州灿烂的文化,上千年来,东坡文化是惠州文化的符号,且影响深远 。
惠州还是潮汕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的交汇地,各种文化兼收并蓄,多姿多彩,形成了当地丰富且独特的文化特征 。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惠州市常住人口为6042852人 。

惠州的来历及人文历史 惠州的历史由来

文章插图
大美惠州
一·为何叫惠州?
根据历史记载,惠州在古代曾称循州、祯州,并一直沿用到了宋代 。
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即位后,“惠州”之名开始真正走上历史舞台 。公元1020年,当时仅有十岁的宋仁宗还是太子,为了避讳他名字中赵祯的“祯”,祯州改名惠州,从此诞生“惠州”之名,一直沿用至今,历经千年 。
至于为何起名叫惠州,至今未看到很可靠的记载,这个问题将另文探讨 。
惠州还有一个别称,鹅城,这有什么说处呢?
在惠州的南湖西面,有一座高70多米的小山坡,郁郁葱葱,形似飞鹅张翅,名曰“飞鹅岭” 。
相传当年谢灵运来到广州,“梦游”罗浮,乘木鹅船逆东江而上,抵达惠州这块“仙源福地” 。
江湖水茫茫,谢灵运在小船里过夜,第二天,木鹅船竟然化成一座小山头,谢灵运就在小山上羽化升天 。因小山似鹅,惠州也因此而得名鹅城 。
北宋绍圣三年的秋冬之交,贬谪惠州的苏轼写就一篇《白鹤新居上梁文》:“鹅城万室,错居二水之间;鹤观一峰,独立千岩之上 。海山浮动而出没,仙圣飞腾而来往 。”
从此,惠州的古称“鹅城”正式出现在了文字记载中 。
惠州的来历及人文历史 惠州的历史由来

文章插图
鹅城


二·苏东坡在惠州的日子
“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惠州清代著名诗人江逢辰这句诗,道出了苏东坡对惠州这座城市的深远影响 。
作为文人,苏轼是位公认的文学大家,作为官员,苏轼是为民造福的实干家,不过他的从政之路却充满了坎坷和荆棘 。
他前期不合于变法派的王安石,后期又不合于守旧派的司马光,在官场上总显得不合时宜,处处碰壁 。
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
年近六旬的苏轼,日夜兼程,带着家人千里迢迢赴贬所,途中艰难困苦应该不难想象 。
他在后来的诗文中描述了当时的情况:两眼昏花、左手麻木,发白齿落、日夜奔波 。由于疾病缠身,苏轼走得极慢,那些押送者都不愿前往,而先生自己又无钱雇人买马 。
当时的岭南是瘴气之地,穷山恶水,野兽出没,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
苏东坡虽挂了一个宁远军节度副使的虚衔,实际上他根本无权处理公事,几乎没有俸禄,一家人的生活十分困顿 。
惠州人民很同情苏东坡,当时有一位姓王的参军,将自家闲置的半亩地借给他 。惠州气候温暖,土地肥沃,苏轼学会了种菜,他把王参军家的半亩地全部种了菜,终于解决了生计问题 。
有一次苏轼半夜喝醉了,没有东西解酒,他就下地摘菜,然后煮着吃 。酒足菜饱,苏轼即兴赋诗:秋来霜露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 。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 。
苏东坡在惠州生活了短短的两年又七个月,却与惠州人民结下深厚的感情 。他在当地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为惠州增了辉,使当地人情风物得到了真实生动的展现,赢得了惠州人们真诚地爱戴和永久的怀念 。
苏轼在惠州时,虽然条件很有限,但他还是利用自己的名望、威信,通过建议、倡导、募捐等方式,把对民生的关怀落实为一桩桩具体的工程 。
比如修建水磨,请建军营,掩埋骸骨,施医散药,推广插秧之法,普及插秧船的使用,改善税项……想方设法提高生产力,减轻百姓负担 。
为了方便惠州西湖两岸的交通,浚疏水利,苏轼向主政官员提出了“两桥一堤”的惠民方案 。在施工过程中,他不仅劳心劳力、四处呼号奔走,而且积极参与其中,甚至慷慨解囊 。由于手头拮据,无钱可捐,便将皇帝赏赐的犀带捐赠出来 。
他还写信动员远在筠州(今江西省高安市)的弟弟苏辙为惠州助捐 。
为何惠州百姓对苏东坡感情那么深,绝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名气大,文章好 。一千多年前,苏轼为了当地的民生,几乎付出了自己的所有 。
西湖工程竣工之日,“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 。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两桥诗·西新桥》),人们欢庆不已 。
苏轼在寓惠期间,共留下诗187首、词18首、各类散文129篇、书信233篇,他的诗文歌咏惠州风物,使惠州名扬四海 。以至后来数以百计的文人、墨客纷纷聚惠,大办书院,推广科举,使惠州人才辈出 。
绍圣四年(1096年),苏东坡筑屋二十间于白鹤峰上,本想将此屋作终老之所 。不想因一句“不辞长作岭南人”,让政敌颇感不悦,于是苏东坡被再贬海南 。苏东坡不得不与三子苏过仓促乘船离惠,赴海南贬所 。
惠州的来历及人文历史 惠州的历史由来

文章插图
惠州西湖
三·罗浮山
苏轼诗: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罗浮山,是罗山与浮山的合体,在博罗县西北境内东江之滨,距博罗县城35公里,据说下雨时,人站在山下看罗浮山,罗山与浮山是合在一起的 。如果天晴无雨,两山则是分开的,非常奇美 。
罗浮山素有百粤群山之祖、蓬莱仙境之称 。苏轼久闻罗浮山的大名,他到惠州后,就非常想到罗浮山游玩,排遣一下郁闷的心情 。
可因为他是“有罪之人”,在惠州的行动是受官府约束的 。没有官府的同意,苏轼不能出城,更不能到处“乱跑” 。
罗浮山就在惠州城外,苏轼在惠州呆了两年多,但只有一次机会来罗浮山游玩,苏东坡意犹未尽,表示要再去罗浮山好好玩一玩 。他先后四次写信给表兄程正辅,约他趁巡按惠州之便同游罗浮山 。“知己登舟巡连州,切望不惜数日之劳,一游罗浮” 。
明朝的开国首席智囊刘伯温曾二度登罗浮,认定这里是风水宝地,称赞曰:“真龙横卧罗浮峰,百里盘恒豪气冲 。”
惠州的来历及人文历史 惠州的历史由来

文章插图
罗浮山
?四·从杭州西湖到惠州西湖的王朝云
有人把惠州西湖比作未入宫前浣纱的西施,道出了惠州西湖的特色是:天然美 。
其实,东汉时期,湖区一带还是一片狼虎出没的草丛洼地 。据张友仁的《惠州西湖志》说:“东汉时,湖上犹有狼虎居之,无所谓湖也 。”
公元318年,东晋元帝时,“兴建龙兴寺于湖上”(《惠州府志》),此时,湖才有形成的记载 。
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惠州太守陈偁对此湖进行了治理,修筑了平湖堤、拱北桥、孤屿亭、湖光亭等,筑堤截水,并养鱼灌田,“湖溉田数百顷,苇藕蒲鱼之利”,取湖之渔利尽归于民,乡民收获甚丰,称其为丰湖 。
苏轼贬谪惠州后,秀丽的丰湖景色令苏轼常忆起杭州西湖,在《赠昙秀》一诗中云:人间胜绝略已遍,匡庐南岭并西湖 。西湖北望三千里,大堤冉冉横秋水 。
可能因湖位于惠州城西,苏轼首次将丰湖称作西湖 。此后,人们逐渐沿用此称号至今 。
西湖是给苏轼留下美好回忆的地方,这跟一位奇女子有关 。
宋神宗年间,有个叫王朝云的女孩子,因家境贫寒,自幼沦落在歌舞班中 。她天生丽质,聪颖灵慧,能歌善舞,在杭州西湖一带很有名气 。
宋神宗熙宁四年,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贬为杭州通判,一日,他与几位文友同游西湖,宴饮时招来王朝云所在的歌舞班助兴,王朝云舞技高超,虽混迹烟尘之中,却独具一种清新洁雅的气质,别有一番韵致 。
美景佳人,相映成趣,苏东坡灵感顿至,挥毫写下了千古佳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苏轼借西湖的旖旎风光,寄寓了初遇王朝云时为之心动的感受 。
王朝云与苏轼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与他一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她是照入苏东坡内心的一束光,陪伴苏轼度过了贬谪黄州和贬谪惠州两段艰难岁月 。
王朝云并没有陪苏东坡走完他的人生之路,反而先于苏轼离开尘世的喧嚣 。
惠州志记载,绍圣二年7月5日,王朝云突然得了一种瘟疫,不治身亡 。相识于杭州西湖的两个人,最终离别于惠州西湖……
作为虔诚的佛教徒,她临终前握着苏东坡的手,口念《金刚经》的谒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意思是说,世上的一切都为命中注定,人生似梦如幻,转眼之间就永远消失了,因此没必要过于在意 。
悲痛的苏东坡,按照王朝云的心愿,把她安葬在惠州西湖孤山的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 。
这是一个僻静的地方,黄昏时分可以听到阵阵松涛和禅寺的钟声 。
附近寺院的僧人筹款在朝云的墓上修建了一座亭子,叫做“六如亭”,用以纪念王朝云 。
苏东坡亲自在亭柱上撰写楹联:“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
美丽的王朝云葬在美丽的惠州西湖,留下了美丽的故事,使西湖生色,成为了西湖的精魂 。


惠州的来历及人文历史 惠州的历史由来

文章插图
王朝云:惠州西湖的精魂
五·惠州的城池及“惠州天堑”朝京门
据《惠州文物志》记载,惠州城自宋至民国,古城均有城墙围绕 。
明清时期,惠州作为军事重镇的城市功能日益凸显 。
1370年,明洪武三年,惠州知府万迪率军民在北宋惠州府城的基础上扩筑城墙 。
1385年,为抵御外侵,明太祖派花都司到惠州平海建造城池,后设立守御千户所,隶属惠州卫,平海成为海防军事重镇 。
清代,惠州的版图空前,地位再度提升 。1662年(清康熙元年),广东提督府移驻惠州,拱卫省城 。
?到了近代,惠州军事地位更显重要,因其易守难攻,而有“南中国第一天险”之称 。
朝京门原是惠州的北门,被称为"惠州天堑”, 历史上曾因拥有7座坚固城门楼,被兵家誉为东江要塞 。
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惠州扩建城池,在此建北门,洪武二十年(1389),再次扩大了规模,改北门为“朝京门”,始传其名 。
1925年,军阀陈炯明利用革命军回师广州镇压杨刘叛乱的机会,以三万之众占领东江一带 。国民政府为了彻底消灭陈炯明军队,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决定第二次东征 。
1925年10月,东征军进攻惠州城,以朝京门为主攻方向,13日部队发起了总攻击 。
守城的敌军约5000人,装备精良,依靠天险负隅顽抗,战斗非常激烈 。
【惠州的来历及人文历史 惠州的历史由来】攻城部队首日未能破城,次日,担任东征军政治部总主任兼第一军党代表的周恩来亲临指挥,终于在14日下午攻克惠州 。
2006年7月,按照明代惠州北城门原样为参考,对朝京门进行了复建,新建的朝京门与数百米明代古城墙相接,重新屹立在大东江的岸边 。


惠州的来历及人文历史 惠州的历史由来

文章插图
朝京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