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孔子说“老而不死是为贼”是什么意思?

网络上一直传说有一种风俗叫做“人到六十 , 不死就活埋” 。
我查了一下 , 这种习俗叫做“瓦罐坟 。 ”(PS: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了解)
好巧不巧的是前段时间我刚好了解到一部日本电影《楢山节考》 , 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日本古代信州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中 , 由于粮食短缺 , 老人一旦到了70岁还没有去世的话 , 就要被子女背到山中等死 。
那么在我国古代存不存在这种情形呢?
目前没有历史资料证实这件事 , 它是以民间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的 。
但是我认为这种情况可能存在 , 但它并不是一种普遍的习俗 , 譬如老人一活到60岁如果还没有去世的话 , 就要把他扔到山里自生自灭 。
【历史故事】孔子说“老而不死是为贼”是什么意思?
文章图片
我觉得这可能是一种很少的个例 , 只有当一个家庭无力生存、遇到灾荒之年没有多余粮食赡养失去劳动力的老人时 , 才被迫出此下策 。
古代由于受制于生产力低下的缘故 , 一家人的生活全都指望着几亩薄田 。
在古代那种社会形势下 , 但凡遇到兵荒马乱 , 天灾地旱的 , 普通老百姓基本上就活不下去了 。
而老人由于年事已高 , 失去了劳动力 。
如果恰好不幸遇到灾荒之年 , 肯定就成为了贫穷人家的巨大负担 。 没有多余的食物可以供养老人 , 那么这些人就只能被无情的抛弃 。
尽管从伦理上来说无法接受 , 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是为了减轻生存压力的无奈之举 。
譬如在游牧民族匈奴中就有“贵壮健 , 贱老弱”的风俗 。
所以我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只有极少数 , 只有当遇到灾荒之年的时候才会上演这种情景 。
我国早在周朝时代就已经产生了赡养老人的意识 , 譬如《礼记·王制》中就有关于养老的记载:
五十养于乡 , 六十养于国 , 七十养于学 , 达于诸侯 。 八十拜君命 , 一坐再至 , 瞽亦如之 。
可见 , 在周朝时就已经发展出较为完善的养老意识 。
而能够反驳这种习俗的最好证据就是中国人“尊老爱幼”的风俗 。
【历史故事】孔子说“老而不死是为贼”是什么意思?
文章图片
譬如人家《孟子》中就说:
老吾老 ,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 以及人之幼 。 天下可运于掌 。
意思就是敬爱自己的长辈 , 也敬爱别人的长辈;敬爱自己的孩子 , 也敬爱别人的孩子 , 这样就很容易统一天下了 。
在《论语》中也记载得有说:
子游问孝 。 子曰:“今之孝者 , 是谓能养 。 至于犬马 , 皆能有养;不敬 , 何以别乎?”
孔老夫子的意思就是说光赡养老人是不够的 , 还要有尊敬心 , 不然和养阿猫阿狗有什么区别?
【历史故事】孔子说“老而不死是为贼”是什么意思?】可能有的同学会说孔子不是说过“老而不死是为贼”吗?
这句话也是出自《论语》:
原壤夷俟 。 子曰:‘幼而不孙弟 , 长而无述焉 , 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 ”
但孔子说这句话可不是说一个人到了某个年纪还不是就像贼一样 。
这段话要整体来理解 , 这段话是孔子用来批评一个叫原壤的人 , 这个人没有礼仪 , 举止粗鲁 。 孔子就批评他说“你年幼的时候不讲孝悌 , 长大了又没有什么成就 , 像你这样老而不死 , 简直就像贼一样” , 说完孔老夫子还有拐杖敲了一下原壤的膝盖 。
【历史故事】孔子说“老而不死是为贼”是什么意思?
文章图片
所以说孔老夫子也蛮可爱的 。
所以这是他用来批评原壤这个人既没有德行 , 又没有成就 , 说明这个人一无是处 , 活的很没有价值和意义 , 就像贼一样 。
总之 , 所谓的“瓦罐坟”我相信它是存在的 , 毕竟古代生活是真的很苦 , 碰上个兵荒马乱和自然灾害什么的 , 这些古代人就会生活的很艰苦 。
但我也相信这是极少的个例 , 而历朝历代都有关于养老的不同法文规定 , 像宋朝就规定说“城内民八十以上 , 免其家徭役 , 赐茶人三斤 , 帛一匹” , 而到了清朝时乾隆还举办过千叟宴 。
民间有俗话说“家有一老 , 如有一宝” 。
可见 , 种种证据都表明“瓦罐坟”是特殊年代的特殊事例 , 尊老爱幼一直是我国的优良传统 , 所以怎么会人到了六十岁就背到山上去自生自灭呢?
其实就像那部日本电影《楢山节考》描述的那样 , 只不过是全家都活不下去了 , 才不得不出此下策 , 仅此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