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历代名人中 “第一流人物” 范仲淹

【爱历史】历代名人中 “第一流人物” 范仲淹
文章图片
文丨国粹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 。
范仲淹在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中留下的这句话 , 为中国的士大夫和读书人树立了难以逾越的精神标杆 。
其实 , 范仲淹不只是一个文学家 , 更是一个——
政治家(做官最高做到了参知政事 , 是宋朝最高政务长官之一)
改革家(曾主持过一次非常重要的改革 , 史称“庆历新政”)
军事家(曾参加过对西夏的作战 , 为保卫边疆 , 建立了功勋)
教育家(曾执掌过南京应天学院 , 以身示教 , 使书院的学风焕然一新)
水利专家(曾主持过对泰州海堰的修固和对苏州水患的治理)
大慈善家(晚年捐出自己的全部家产 , 为族人修建了一个义庄)
“天地间气 , 第一流人物” , 这是朱熹写给范仲淹的赞词 。
在布衣为名士 , 在州县为能吏 , 在边境为名将 , 在朝廷 , 则又如孔子说的“大臣者 , 求之千百年间 , 盖不一二见”的栋梁之材 。
范仲淹用他63年的生命历程 , 完美地书写了辉煌的人生 。
6月19日是范仲淹逝世970周年 , 谨以此文 , 纪念这位北宋大儒、“第一流人物” 。
【爱历史】历代名人中 “第一流人物” 范仲淹
文章图片
▲范仲淹像
01
划粥断齑 , 寒门照样出贵子
范仲淹 , 字希文 , 苏州吴县人 。
其父范墉 , 博学而善文 , 历任多地节度掌书记 。 989年 , 范仲淹出生于父亲任职的武宁军(今江苏徐州市)官舍 。
然而 , 天有不测 , 范仲淹仅两岁时 , 父亲便因病去世 , 母亲贫无所依 , 带着他改嫁时任澧州安乡县县令的朱文翰 , 继父为范仲淹改姓名为朱说(yuè) 。
安乡位于洞庭湖畔 , 在洞庭湖的涛声光影里 , 范仲淹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 , 接受了启蒙教育 , 开启了他的苦读生涯 。
朱文翰调任淄州长史后 , 年届弱冠的范仲淹回到继父的故乡淄州长山县 , 潜心读书于县南长白山的醴泉寺 , 生活极为困苦 。
他每天煮两升粟米粥 , 冷却后用刀分成四块 , 早晚各取两块为食 , 然后将腌菜、酱菜之类切成碎末 , 加半杯醋 , 少许盐 , 烧熟拌粥 , 如此这般苦读了三年 。 这就是范仲淹“划粥断齑(jī)”典故的由来 。
【爱历史】历代名人中 “第一流人物” 范仲淹
文章图片
▲醴泉寺
后来 , 范仲淹无意中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 内心的痛苦与忧愤积聚而发 , 毅然离开朱家 , 求学南京 , 唯一的目的就是发奋读书、学成迎母 。
在应天书院 , 范仲淹孜孜求学 , 倦怠时以凉水浇脸 , 饥饿时以稀粥为食 , 五年未解衣就枕 , 读书求学之苦 , 达到了常人无法承受的程度 。
一次 , 当朝皇帝宋真宗幸临南京 , 南京万人空巷 , 应天书院师生也倾巢而出 , 争瞻圣颜 , 只有范仲淹岿然不动 , 埋头于书海 。 同学回来后问他为什么不去一睹皇帝风采 , 范仲淹毫不在意地回答说:将来觐见也不晚 。
范仲淹一时如此 , 一世如此 , 既不在意生活的艰苦 , 清贫自甘 , 清苦亦乐;也不关注眼前的得失 , 心若止水 , 久久为功 。
1015年 , 他终于金榜题名 , 高中进士 , 朝廷即授他广德军司理参军 , 从此步入仕途 。 而他领到俸禄的第一件事 , 就是把母亲接到了身边 。
两年后 , 他以治狱廉平、刚正不阿 , 升为从八品的文林郎 , 任集庆军节度推官 。 在同母亲商议之后 , 他上书朝廷 , 正式归宗父姓 , 恢复了范仲淹的名字 。
【爱历史】历代名人中 “第一流人物” 范仲淹
文章图片
02
宁鸣而死 , 不默而生
传说 , 范仲淹曾问卦 , 问自己将来能否成宰相或良医 , 于他 , 只要是为黎民百姓 , "不为良相 , 便为良医" 。
【爱历史】历代名人中 “第一流人物” 范仲淹】若干年后 , 他终凭一己之力达成夙愿 , 无论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 , 那份"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操守不改半分 。
范仲淹先后历职州县 , 政绩斐然:执掌应天书院教席 , 赈济江淮灾民 , 疏通苏州河渠 , 范仲淹事事亲力亲为 , 为老百姓干了不少实事 。
尤其因在泰州修堤治理洪水 , 泰州再也没有遭受过海潮威胁 , 逃难在外的2000多户百姓纷纷回归 。 人们感念范仲淹的功绩 , 把大堤称作“范公堤” 。 一些百姓甚至抛掉祖宗姓氏 , 改姓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