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古说历史|唐代的科举考试都有哪些科目?都考些什么内容?,原创( 二 )
神龙元年(705年) , 中宗李显改革“明经科”考试 , 明定“明经科”考试考三场 , 第一场帖经 , 第二场试义 , 第三场试时务策(开成十二年后 , 因唐文宗于九经上增《尔雅》、《论语》、《孝经》等三经 , 因此帖经所考的经学 , 也由九经变成十二经):帖经 。 何为帖经?《通典》载:“帖经者 , 以所习经掩其两端 , 中间开唯一行 , 裁纸为帖 , 凡帖三字 , 随时增损 , 可否不一 , 或得四、得五、得六者为通” , 大意就是帖经 , 就是将需要考的经书左右两边遮住 , 只开中间一行 , 然后再用纸遮盖住若干个字 , 此时考生需根据前后经文补充句子 , 将所缺的字写出来即可 。 简单的说 , 帖经主要考察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 , 类似于现在的填空题 。 试义 。 何为试义?就是由主考官从儒家经典中挑选出一段话 , 然后由考生来试着去解释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 先圣想要表达出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 类似于现在的阅读理解 。 试时务策 。 何为试时务策?就是由主考官根据当时朝廷所面临的重大时政问题出题 , 然后由考生按题陈述政见 , 发表对时政的主张 , 类似现在的作文 。
据《唐六典?尚书礼部》所载:“旧制 , 诸明经试每经十帖、《孝经》二帖、《论语》八帖、《老子》兼注五帖 , 每帖三言 , 通六已上 , 然后试策十条 , 通七 , 即为高第 。 开元二十五敕:诸明经先帖经 , 通五已上 , 然后口试 , 每经通问大义十条 , 遍六已上 , 并答时务策三道” 。 开元二十五年之前 , 帖经考九经十帖、《孝经》二帖、《论语》八帖、《老子》兼注五帖 , 每帖需填写三字 , 只要写对六帖 , 即合格;时务策考十条时政问题 , 通过七条 , 即合格 。 开元二十五年之后 , 唐玄宗李隆基更改“明经法”考试内容 , 先帖试 , 帖试内容与此前相同 , 但只要通过五帖 , 即合格;再试义 , 九经每经口试大以十条 , 通过六条 , 即合格;最后时务策 , 考三条时政问题 , 需全部通过 。
三、进士科 。 “进士科”始于隋代 , 在唐代成为常科中最重要的一项科目 , 为读书人所特别重视 , 唐中书舍人李肇在《唐国史补》一书中 , 就说道:“进士科 , 始於隋大业中 , 盛於贞观永徽之际 , 缙绅虽位极人臣 , 不由进士者 , 终不为美” , 当时 , 即使是位极人臣的重臣 , 若没有通过进士科 , 他们也会觉得十分遗憾 。 由此 , 可以看出 , 进士科在唐代却是十分受到读书的重视与欢迎 。
文章图片
当然 , 唐代的“进士科”是六项常科中最难考的一个科目 , 因此唐代的读书界流传着这么一件谚云:“三十老明经 , 五十少进士” , 意思是说三十岁考上明经科 , 已算是年老 , 但五十岁登进士第 , 却尚属年轻 。 但是 , 进士科虽难考 , 可是若中进士科 , 其日后的成就却要比其他常科的成就来得更大 , 据统计 , 唐进士科位及宰相的较之其它科目出身之人要多得多 , 唐代宰相368人 , 进士出身者143人 , 占总人数的39% , 由此可知 , 进士科出身的官员 , 其政途较之其他常科真的要宽广的多 。
唐初 , 其“进士科”考试内容沿袭隋代 , 只试“时务策”一项 , 一般为“试时务策五道” , 考生需要根据皇帝所给出的五道涉及或政治、或吏治、或教化、或生产等问题 , 给出自己的答案 。 贞观八年(634年) , 唐太宗下诏:“加进士试读经史一部” , 在五道时务策的基础上 , 再加试一场有关于儒家经典一部和历史知识的内容 。
高宗时期 , 高宗李治对“进士科”再次进行了调整 。 首先 , 上元二年(675年) , “加试贡士《老子》策” , 加试《老子》策三道 。 其次 , 调露二年(680年) , 李治又下诏加试帖经 。 最后 , 永隆二年(681年) , 因考功员外郎刘思上奏高宗:“进士惟诵旧策 , 皆无实才” , 所以高宗下诏:“加试杂文二篇(诗赋)” 。 自此“进士科”明定考三场 , 第一场帖经 , 第二场试杂文 , 第三场试时务策 。
- 融睿历史|竟不如一位口吃的大臣,汉朝那些事18:在刘邦眼里戚夫人夜夜哭泣
- 星稀月暗|正史上的汉昭帝刘弗陵是个怎样的人?
- 历史将军令|而是将人性看透了,为何郭嘉会算得那么准?他不是神
- 生活中的风尘|历史上的兰陵王与民间流传有何不同?其母何人?引来种种猜测
- 千谈历史|此人大喊:苍天有眼,蜀国有救矣!他是谁?,听闻诸葛亮去世
- 夜光拖鞋1号|历史上的周瑜是雅量君子还是鸡肠小人?,谈笑间强掳灰飞烟灭
- 哒哒萌|反被观音所阴,太上老君在平顶山阴猴子
- 送历史个救生圈|赵武灵王在此地饿死,后世皇帝对此地讳莫如深,秦始皇在此地驾崩
- 『历史揭秘』罗马奴隶主买来女奴隶后,如何对待她们,真实情况无法想象
- 谈古论今说历史|不是士兵问题,而是另有原因,宋朝打不过蒙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