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特稿:75年,胜利交响曲再谱新章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特稿:75年,胜利交响曲再谱新章
新华社采访人员金学耕 李斌 王墨盈
6月,莫斯科 。澄碧苍穹下,红场上的青石愈显深邃与厚重 。在仲夏的阳光里,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5周年阅兵式大幕开启 。
5月9日是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也是俄罗斯最隆重的节日之一 。每年这一天,俄罗斯都要举行阅兵式 。
受新冠疫情影响,原定的红场阅兵推迟至6月24日 。这一天,正是75年前攻克柏林后凯旋的苏联红军首次在红场举行胜利大阅兵的纪念日 。时隔75年,欢庆的盛典再次回到这一天 。
“胜利日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必定是俄罗斯最神圣、最主要的节日 。”上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阅兵推迟时如是说 。
守望相助,同谱胜利序曲
24日上午,红场上奏响雄浑庄严的《纪念日欢迎进行曲》,俄罗斯军人和其他13国受阅部队英姿飒爽,整装待发 。
洪亮的十次钟鸣后,俄联邦国旗和胜利旗帜在仪仗兵护卫下进入红场 。“乌拉!乌拉!乌拉!”——欢呼声直冲云霄 。
时隔五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方队再度踏着坚定的步伐,亮相红场阅兵式 。他们士气高昂、目光炯炯,坚毅的面庞写满自信 。俄军参阅方队压轴登场,在人们的注视下昂首前进,传承先辈的骄傲与荣光 。
中俄作为亚洲和欧洲主战场,付出巨大民族牺牲,为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胜利、挽救人类危亡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段历史值得永远铭记 。
1941年6月,刚刚完成《黄河大合唱》的冼星海,由延安来到战云低垂的莫斯科为抗战电影制作配乐 。很快,德军开始空袭莫斯科,硝烟弥漫,火光映天 。那些痛苦的战争受难者,城市的残垣断壁,英勇的红军战士,誓死保家卫国的苏联人民,都化作他笔下第二交响曲《神圣之战》的音符 。音乐家用俄文在总谱前写道,以这部作品致敬正把国家与人民“从‘黑色的奴役’中拯救解放出来”的苏联红军 。
《黄河大合唱》《神圣之战》——两部音乐史诗,记录了中俄两国人民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和欧洲战场主力军,在正义与邪恶的殊死较量中守望相助、并肩战斗的光辉历程 。
这是用生命谱写的胜利序曲,这是用鲜血铸就的伟大友谊 。
苏联卫国战争史册上记录着这些中国人的故事:身在异国、主动请缨,为抗击德国法西斯侵略浴血奋战的中国军人;迎着炮火、死里逃生,数度深入苏德前线采访的中国采访人员;自告奋勇挖战壕、造燃烧瓶,甚至为红军战士献出鲜血的中国孩子……
翻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国家相册”,有这样一座纪念碑分外醒目 。它屹立于武汉城区、长江之畔,用中俄双语铭刻着2000多名苏联飞行员的事迹:他们志愿参加援华抗日飞行队,在中国血洒蓝天,许多人最终长眠于中华大地 。
那些没能回家的英雄,他们的名字或许鲜有人知,但用鲜血谱写的反法西斯胜利序曲,用生命铸就的中俄友谊,连同那段光辉历史,不容忘却 。
携手前行,齐奏发展凯歌
2015年5月,《黄河大合唱》和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先后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厅响起,精湛的演奏博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和欢呼——“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俄联合音乐会正在精彩上演 。
一曲完毕,俄罗斯著名指挥家瓦列里·格尔吉耶夫走下舞台,动情地说:这场音乐会的意义不仅是赞颂胜利,更是对两国人民友谊的纪念、对战争的反思、对和平的期待 。
用鲜血凝聚的战斗情谊弥足珍贵,以生命换来的和平尤需珍惜 。
建交70余年来,中俄两国始终坚持平等信任、相互支持,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双边关系不断发展 。
从相互视为友好国家到建设性伙伴,从战略协作伙伴到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再到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中俄关系的定位不断提升,稳步迈上一个又一个台阶 。
据中国海关统计,2019年中俄贸易额突破1100亿美元,中国连续10年成为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 。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高科技、电子商务、农业、北极开发、地方合作等领域,双方合作也亮点纷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