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中秦赵两军的战略分析 长平之战秦赵兵力对比

引言长平之战,发生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它集中展示了秦赵两国的军事实力,也秦国统一之路上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从古至今,有关于这场战役争论的从未停歇:经历过“胡服骑射”变革的强大赵国究竟因何战败、赵括是否真如后世所说的那般不堪……今天,就让我们剥开历史的尘埃,一起来探究这场赌国之战背后的残酷真相 。

长平之战中秦赵两军的战略分析 长平之战秦赵兵力对比

文章插图
长平古战场遗址景区
一个梦境所引发的战争长平之战的开始,要从一个奇异的梦境说起 。
【长平之战中秦赵两军的战略分析 长平之战秦赵兵力对比】公元前262年,继位三年的赵国国君赵孝成王在某天夜里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身着一件由两色布料拼接而成的华服,骑着一条巨龙飞向天空,巨龙却在半空中坠地,将他摔落在一座金玉堆积起来的山上 。赵孝成王本以为这是个好梦,隔天便召来专管占卜的官员,让他替自己解梦,不料却从卜官口中听到了此梦不祥的说法 。
卜官对此的解释是,
“两色华服乃残缺之兆,乘龙上天却不至而坠,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梦中堆积如山的珠玉则代表了忧患” 。
此时正值秦国率大军攻打韩国之际,面对秦国强大的攻势,韩王下令,让位于韩国边境的上党郡向秦军投降,上党郡郡守冯亭遣使入赵,向赵王提出了欲让上党郡十七座城池归于赵国的想法,意图促成赵军与韩军联盟,共同对抗秦国的局面——在旁观者看来,冯亭此举乃是一招祸水东引,想要将秦军的注意力从韩国转移到赵国身上,但身为当局者的赵孝成王却并不这么想 。
在赵孝成看来,这种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到手的城池,正是三天前他梦中的“珠玉堆”,是上天送给赵国的大礼,《史记》用了一句话来记述了赵孝成王最后的决定,
“赵遂发兵取上党,廉颇将军军长平” (《史记·赵世家第十三》)
一场中国古代史中空前残酷的战役至此拉开了帷幕 。
长平之战中秦赵两军的战略分析 长平之战秦赵兵力对比

文章插图
廉颇
老将智慧:山岭上的消耗战赵孝成王在接受了上党的同时,也预判了秦军接下来的行动——面对赵国这种虎口夺食的行为,素来被称为虎狼之师的秦军肯定不会善罢甘休,而被派来攻打赵国的将领,极有可能是秦国那位威名赫赫的武安君白起,赵孝成王随即想到了自己手下的老将廉颇,虽然在野战上廉颇并不是白起的对手,但廉颇胜在战术稳重,派他去守城绰绰有余,于是在经过慎重考虑之后,赵孝成王决定,让廉颇赴长平战场去迎战秦军 。
长平,古赵国城邑,位于现在的山西晋城高平县以北10公里的长平村 。长平地势险峻,西临少水,西北是玉溪河谷与空仓岭组成的天然防线,东靠太行山,太行山北设有陡峭的太行陉 。廉颇受命抵达长平之后,又依山川形势布置了三条防线,作为赵军守城的屏障 。
长平之战中秦赵两军的战略分析 长平之战秦赵兵力对比

文章插图
长平地形图
公元前260年春,数十万秦军东渡少水,廉颇奉命主动出击,与他预计的一样,两军在玉溪河谷迎头相撞,随即展开了第一轮交战——值得注意的是,秦军此战的将领并不是赵国君臣在战前所预判的白起,而是另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将领,王龁
令人意外的是,廉颇竟败给了这位小他几十岁的新任将领,战败后的廉颇重新采取了守势,率领赵军退居到玉溪河谷以东的空仓岭防线,两军至此转入了僵持阶段 。
面对大举进攻的秦军,廉颇死守不出,同时利用空仓岭的险要的地理优势,在山岭上修筑起了一道用以防御的垒壁(即西垒壁),但防守的效果却微乎其微,司马迁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这样记述此阶段的战局:
“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 。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 。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
无论秦军的攻势如何迅猛,廉颇都坚持不出战,誓要用时间来拖垮秦军——老将的判断本质上是正确的,与本土作战的赵军不同,劳师远征的秦军在行军物资上的储备十分有限,经不起这样持久的消耗 。于是在经历了五个月的的消耗战之后,秦国不得不另想办法 。
长平之战中秦赵两军的战略分析 长平之战秦赵兵力对比

文章插图
赵军“胡服骑射”画像
临阵换将:战场之外的政治较量公元前260年,距离赵国接收上党已过去了两年,廉颇的坚守策略给赵孝成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商鞅变法后秦国的重农政策不同,赵国自古以工商业为重,农业本就不发达,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又在年初被派上了战场,因此错过了春耕,眼看再打下去又会耽误秋收,赵孝成王不得不再一次召来近臣娄昌与虞卿,三人共同商议对策 。
娄昌提出,眼下赵国已经出现了粮食短缺的现象,实在不该再继续作战,应尽快派遣使者入秦求和 。虞卿却认此时秦国正占上风,定不会接受赵国的求和,为今之计该遣使携重礼入楚魏,三国连横,一起来对抗秦国(《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
史料上并未记述赵孝成王听到这两段对话后的内心活动,我们现在所能得知的,是他又一次在历史的岔路口选择了错误的方向:依娄昌所言,遣使入秦,向秦国求和——正是这一错误的决定,将他与他的国家彻底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
此时的秦国国力强大,由秦昭襄王主政,与亲政还不满五年的赵孝成王相比,这位在位四十七年的秦王显然拥有着更丰富的政治经验 。
秦王一方面以隆重的礼仪接待了赵国使者郑朱(《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向其余五国传递出他准备与赵和谈的信息,从根源上切断了赵国寻亲其他外援的可能,另一方面却将郑朱拖延在咸阳,迟迟不肯给出一个明确的态度,同时采用了应候范雎的策略,派人携重金入赵,对赵国君臣行使了反间计 。
公元前260年6月,一则消息开始在赵国朝野中不胫而走——秦国不怕廉颇,只怕马服子赵括为将 。
因媾和不成而心急如焚的赵孝成王依据这条消息,做出了他在战争中的第三个选择:派赵括顶替了廉颇的位置 。
赵括,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千百年来,有关他的历史典故早已为人所熟知,在这里不做赘述 。
许多人只因他在长平的表现便给他冠以“纸上谈兵”的骂名,未免有失偏颇,因为在赵孝成以赵括代替廉颇的同时,秦昭襄王也迅速做出了反应,拿出了他一直藏在手里的一张王牌:白起!
长平之战中秦赵两军的战略分析 长平之战秦赵兵力对比

文章插图
白起画像
秦武安君白起,与廉颇、王翦、李牧一起,被后世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这位传奇将领一生参与过十余场战争,无一败绩!
他一生共歼敌一百余万人,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左右,其中有二分之一都是死于白起之手,若论打仗的实力,同时代的将领中几乎无人能与他匹敌 。连老将廉颇都不敢与他正面对战,更别说是初出茅庐的赵括了 。
命运开了一个恶劣的玩笑,让青铜选手赵括在出场时就遭遇了满级王者白起,以至于我们再也无从得知赵括的真实战力究竟如何,而随着他们的相遇,长平战场上那近百万秦赵两国战士命运也被拉向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极端 。
决战时刻:书本与经验的对决与赵孝成王用军令高调推出赵括不同,武安君白起的到来,更像是秦军阵营里一个严防死守的秘密 。
秦王甚至为此在军中颁下了密令,有敢泄武安君为将者,斩!(《资治通鉴·长平之战》)
促使秦王这样做的人是廉颇 。
长平一战已拖了半年之久,秦国国力损耗巨大,已经到了不能再拖的地步 。如果赵括在得知白起为将后再次做出与廉颇一样的判断,等待秦国的无疑将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局,为了速战速决,秦王对白起的上任秘而不宣——从后续的发展来看,秦王的计策成功了,赵括天真的以为自己的对手是王龁,而在他到达战场不久,一直持谨慎状态的秦军居然率先动手了,对于赵括而言,这无疑是自己在军中树立威望的一次好机会 。
不清楚敌军实际情况的赵括决心出击,在一番交战之后,他惊奇地发现,一向被奉为“虎狼之师”的秦军居然在自己的反击下“败退”了,赵括信心大增,随即下令让四十五万赵军西渡丹河,全线追击“败退”的秦军 。
这正是白起所期盼的结果,《孙子兵法》有云,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
而持有差不多兵力的白起若想打他最擅长的歼灭战,只能先以诈败来将赵军引出那三道防线,再依托地势包围敌军 。
赵括就这样落入了白起的圈套,当他率领军队追过丹河,跨过了丹河狭长的西山岭与野川河的分水岭之后,横亘在赵军面前的,是白起提起命人建造的一道的落差巨大的黄土梁 。
《资治通鉴》中记载,
“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 。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 。”

长平之战中秦赵两军的战略分析 长平之战秦赵兵力对比

文章插图
长平之战第二阶段示意图
白起用一奇兵将赵军一分为二,彻底切断了赵军主力部队与辎重部队之间的联系,随后又分别派出两只部队,一路溯秦川水河床直插仙公山,随后折东南,进入赵军百里石长城后方,另一路从正面突破故关,在百里石长城后方与已经进入了赵军防线的部队会师,以此来全面占领赵军的主阵地,阻击赵军的反攻 。曾经在秦军无数次猛攻下岿然不动的百里石长城,就这样成为了赵军的噩梦 。
赵王与秦王几乎同时接到了自己军队的求援,赵括向赵王请求派兵援救,而白起则向秦王申请了更多的兵力,好将赵军全线锁死在包围圈内 。
两位君王至此都面临了同样的难题:兵力不足 。
在这场战场之外的博弈中,赵孝成王全面落败——也许是因为慌乱,也许是赵国此时实在拿不出多余的兵力了,他并没有对赵括的求援做出反应,而秦王的做法却截然相反,在接到白起的消息后,秦王亲至河内,招募十五岁以上男丁入伍,为白起的歼灭战提供了最有利的增援 。
尘埃落定:四十万人同日死的悲剧究竟该由谁负责战局已定,秦军射杀赵括,赵军的四十五万马彻底沦为了秦军的俘虏,而秦朝又拥有拿敌军人头换取军功的“军功爵”制度,面对数十万活动的“军功”,又考虑到“降卒反复“与粮草不够等多重因素,包围圈外的白起毫不犹豫的下令:
四十五万赵军就这样沦为了白起的刀下亡魂,总结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长平之战的战败绝不能只归罪于赵括的“纸上谈兵”——从赵王做出了接收上党的决定开始,他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在将赵国推向死地 。
先是听信了娄昌的言论,不经思索便向秦国求和,然后又忘记了君王“用人不疑”的原则,从战场上以赵括代替了廉颇,最后弃自己的军队于不顾,使四十五万同胞沦为了白起的刀下鬼——与听从命令行事的赵括相比,懦弱而多疑的赵孝成王才是这场惨剧的罪魁祸首 。
结语漆灰骨末丹水沙,凄凄古血生铜花 。千年前那场惨烈的战争已然落幕,参与其中的三位将领都迎来了自己的结局:廉颇远离故国死在了楚国寿春,赵括战死沙场,为自己的幼稚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名将白起也折死于自己君王之手,用一把剑结束了自己血腥而辉煌的一生 。命运施于了每一个参与战争的人他们应有的惩罚,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只留下堆积如山的白骨与许多谜团,等待后人去探索研究 。
引用文献:1.《战国策》
2.《史记》
3.《孙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