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乐|经历“乐队的夏天”,海拔2900米的这群孩子不是为了“酷”( 二 )


顾亚听了很气愤 , 但当时没有过多地表达 。
“农村娃怎么了?为什么要带着有色眼镜去看这些事?我自己是农村的 , 环境是我无法改变的 , 但教育机会应该是平等的 。 所以从那会儿开始我就更加激励自己 , 既然说我不行 , 我们就好好练 。 我也经常跟学生说 , 我们农村娃只要努力并不不比别人差 , 我们好好练 。 ”
他想搭建一些平台 , 找机会让孩子们多见识一下 。 周末带孩子们看电影 , 去动物园 , 逛游乐场 。 在他眼里 , 这些“举手之劳”却能帮孩子们打开新的世界 , 就像他第一次进城一样 。 他笑说 , 陪自己孩子都没这么用心 。
曾经是叛逆少年 , 乐队登上迷笛舞台
顾亚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娃 , 在信息闭塞的时代接触到音乐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 农村生活的艰苦 , 也让他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吃了不少苦 。
“我记得我上大学那会儿 , 我就觉得我都还会有自卑 , 我觉得我的肤色、我的穿着、我装扮、我的口音 , 我和别人完全是不一样的 。 ”
小学时 , 外地打工的舅舅带了一把木吉他回村 , 顾亚见了觉得新鲜 , 用手拨一下弦 , 一下爱上了这个声音 。 从那时开始 , 顾亚一直想拥有这样一件乐器 。 他小时候很淘气 , 经常在外打架 , 但为了央求父母买琴 , 却也做了一阵乖孩子 。 但无奈家里经济条件不好 , 父母最后没能满足他 。
热情被熄灭的顾亚变得更淘气了 , 经常逃学 , 住同学家 , 不跟父母同桌吃饭 , 看到他们就躲进房间 。 进入叛逆期的他心里有一股说不清的火 。 父母不知如何跟儿子沟通 , 一开口 , 他转身就离开 。
一天 , 顾亚趁父母不在回到家里 , 掀开被子发现枕头下面有很多封信 。 其中一封这样写道:爸爸没有能力 , 没有文化 , 家庭情况没办法满足你的愿望 , 爸爸很抱歉 。 但是希望我的儿子可以很坚强 , 能好好学习 , 将来能去改变一些东西 。
顾亚看过之后哭的很惨 。 回忆当时 , 他觉得自己可能并没完全理解信的含义 , 但感受到了父母的不易 。 每学期开学家里都为学费发愁 , 迫不得已就把家里的猪卖了 。 所以 , 即便后来父亲拿出120块给他买了把吉他 , 顾亚也高兴不起来 , 这些只让他更觉得愧疚 。
初中毕业后顾亚报考了音乐学院的师范专业 。 在那里 , 顾亚实现了自己组建乐队的梦 。 乐队曾在重型乐队的终极殿堂——迷笛音乐节上进行表演 , 也举行过两千人的专场演出 。 用圈内的话说 , “走起来了” 。 但“面包还是玫瑰”的选择迅速摆在他面前 。 考虑到父母和爱人 , 他最终选择留在老家从事教职 。
海嘎小学离市区远 , 条件艰苦 。 他周一去学校 , 周五回家 , 留妻子一个人照料家庭 。 跟父母见面的次数就更少了 。 这些年 , 顾亚有很多机会可以调到市区工作 , 但他放不下大山:“(留下)更多是基于我的经历 , 我看到儿时的自己 , 儿时的事情 , 我不能不管 。 ”
现在海嘎小学已经有12名老师 , 108名学生 。
摇滚乐不酷 , 学习是最好出路
顾亚不想强调摇滚乐“酷”的一面 , 他希望孩子们把乐队当做一种表演形式 , 听觉和视觉上都要给观众带来美感 。 而更重要的 , 是希望她们借助表演突破自己 , 多一种人生体验 。
其实他有自己的担心 。 在刚组织女子乐队时 , 他会给孩子们放一些摇滚乐队的演唱会视频看 , 后来他觉得这样不对 , 不能“扭曲”她们 。
“我怕她们会觉得 , 我要坚持 , 我一定要去弹琴 , 一定要去搞乐队 。 我不想让她们走我的路 。 能让她们能够有一种体验的同时 , 更加自信一些就好 。 ”
有人找到顾亚 , 说可以帮孩子们联系资源 , 去迷笛音乐学校学习 。 顾亚听了并没有觉得激动 。 作为农村娃 , 他明白“搞艺术”特别花钱 , 也特别苦;何况就算成为了职业乐手 , 空有技艺没有机遇 , 生活也很难有保障 。 在他来看 , 好好学习 , 有一份稳定工作 , 是农村孩子最好的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