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三国时期已经完成自征兵制到由家兵发展而成的世兵制的转变

东汉末年后 , 军阀的割据、政权的对立、包括政权的不断更迭 , 使得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可以说长时间处在一种社会动乱的情况下 , 连年的征战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 其中比较突出的便是军队上人员的消耗 。 有资料显示 , 东汉年末到两晋时期 , 登记在册的百姓人口锐减 , 公元前184年左右全国人口约五千万 , 而西晋建立时人口则在五百万上下 。 军队大量消耗的代价是农耕的退化 , 大量粮草被军队征收 , 百姓时常难以得到食物上的满足 。
【历史故事】三国时期已经完成自征兵制到由家兵发展而成的世兵制的转变
文章图片
“十五从军征 , 八十始得归” , 汉乐府的这首诗歌不但生动的体现了征战为百姓带来的痛苦 , 更点出了在当时环境下军人的一种无奈之情 。 这些“职业军人” , 便是世兵制内的兵士 。 三国时期已经完成自征兵制到由家兵发展而成的世兵制的转变 , 因此 , 军人的无奈更多是对“世兵制”一种身不由己的无可奈何 。
一、“世兵制”对军人及其后代的束缚 , 士兵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路
1、家兵至世兵的转换
家兵这一制度出现的确切时间已不可考 , 但可以确定的是 , 在东汉末年 , 以“家兵”这一概念出现的兵种在世家大族乃至军阀间已经算作常见 。 “家兵” , 广义上来讲即为各大家族间豢养的士兵 , 细分下来则有地主之家兵、军阀之家兵 。 这些兵种多数以各大家庭的仆从或宾客组成 , 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作为招募而来 。
有些家兵在不需要征战时会回归农田 , 少部分的会进行军事上的训练 。 由于本身职业的限制 , 即大部分的家兵由奴仆或者随从兼任 , 可以说家兵这一概念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军队 , 而到了后期家兵也逐渐被各种其他职位取代 。 但保留下来的 , 就是少部分的那些不需要回归农田进行耕作的、会需要军事演练的家兵制度 。
【历史故事】三国时期已经完成自征兵制到由家兵发展而成的世兵制的转变
文章图片
在这一制度下产生的士兵专门以斗争为生 , 并且不需要进行田间劳作 , 虽然在当时的角色依然是“民” , 但已经逐渐与“民”的身份剥离了 。 家兵的世代性使得这些特殊的军人在征战方面更有专业性 , 以家庭为单位的渲染使得后续到来的新的士兵血液更好训练和操纵 。
而在汉末连年的征战对军队人员的损耗极大 , 每一次的战争结束后都需要大量的士兵作为补充 。 在这一前提下 , 会有大量的百姓为此试图逃脱服兵役 , 同时迫于时代的混乱 , 这些损失掉的兵员不能立刻找回 , 因此 , 固定的军源成为了军队实际操控者的首选 。 家兵的世代性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军队有足够的后备替补 , 因此 , 世兵制一定程度上是家兵制的演化 。
2、身为世兵制将士的局限
世兵制的产生极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军队人员得到后续补充的保障 , 而世兵制“世代为兵”对于在内编制的士兵而言则成为一种极大的束缚 。 在和平年代 , 士兵无疑是一种在待遇和工作上相对于田间劳作更为轻松的职业 , 但身处于三国时代 , 军阀与军阀、政权与政权的碰撞成为主流 , 军队的连年征战对于每一个士兵都是生理与心理上的考验 。
世兵制的产生使得这些军人的后代或者兄弟失去了选择性 , 当自己的父兄牺牲或是从军队中退役 , 他们必须舍弃掉和平的生活投入到战场上 。 在另一方面 , 世兵制内的人员社会地位更为低下 , 与招募成为士兵的那部分不同 , 无论是在军队内或是社会上 , “军户”都相当收到歧视 , 甚至到了宋朝 , 军户还需要面部刺字 , 以防止逃脱 , 也从心理上打压这些人的逆反和自尊 。 在另一个角度上 , 这些人可以称作官方的用以战争的奴隶 。 或者说 , 世兵制内的人员相当于世代的战争物品 。
【历史故事】三国时期已经完成自征兵制到由家兵发展而成的世兵制的转变
文章图片
正是这样的局限性导致了很多因为世兵制进入到军队体系的士兵存在着消极心理 , 但在战场上又是在为自身的性命拼搏 。 作为外因 , 世兵制从主要方面影响了士兵的心理 , 但为了防止得到武装训练的士兵暴动 , 世兵制对于军人也并非百害而无一利 , 在某些方面 , 对于这些人员的福利也令其内心更加矛盾 。
二、世兵制的直接与隐藏福利:士兵为何对此难以舍弃
1、直接福利
古代的交通并不发达 , 军队作战往往需要累月的长途奔波 , 三国时期曹操攻打东吴 , 便是由于其士兵的奔波 ,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战争的失利 。 而对于士兵来说 , 长期离家很容易造成情绪上的不满 , 也容易导致妻离子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