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梅说科技|与赵云并称“双枪组合”,却盛传勇猛之名,三国最完美的儒将( 三 )


二是孔北海不向其他人求救 , 而向使君求援 , 只因他早已听说“使君向有仁义之名 , 能救人于危难 。 ”因此 , 才会派我专程到此 。
前一层 , 表达我一个小人物为了道义都不怕死 , 单骑突出贼军重围 , 而鼎鼎大名的刘使君又岂能袖手旁观 , 别人会怎么评价你呢?
后一层 , 直接给刘备戴了一顶“仁义”的高帽 , 无疑在向刘备施压 , 你如果不救 , 传闻中的“仁义”就变成了“假仁假义” , 反之更能体现你的“仁义”之名 。
这番议论可谓正大光明的阳谋 , 你刘备不救也得救 , 否则“仁义”之名成空 。 因此 , 作为社交高手的刘备还表情夸张地来了一句:“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邪?”随后 , 刘备“遣兵三千救之 , 贼乃散走 。 ”
事后 , 孔融即将太史慈视为和自己平等的存在 , 可见对其有多么的看重 。 所以 , 他才会对太史慈说“卿吾之少友也!”
以此来看 , 太史慈给人一种再现苏秦、张仪舌辩智慧的风范 。
四、智投孙策
不久 , 太史慈又听说同郡老乡刘繇正在与江东孙策对战 , 随赶去投靠 , 想给老乡出一把力 , 或许也有谋一份事业的想法 。
但是 , 当太史慈见到刘繇后 , 有人建议给予重用 。 然而 , 贪图虚名的刘繇却担心重用寒门出身的太史慈 , 会被许子将嘲笑 , 因此只给他安排了一个“侦察兵”的差事 。
智斗小霸王
《三国志·太史慈传》记载:(刘繇)但使慈侦视轻重 。 时独与一骑卒遇策 。 策从骑十三 , 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 。 慈便前斗 , 正与策对 。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 , 太史慈带着一名骑兵出外侦察敌情时 , 突然遭遇到孙策以及后面跟随的韩当、宋谦、黄盖等13员大将 。 其实 , 孙策等人也是来侦察刘繇的驻军情况 。
明明众寡悬殊 , 为何太史慈就敢冲向孙策 , 难道是头脑发热的莽撞行径?
当然不是 , 而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明智决断 。
所谓的遭遇战 , 就是敌我双方突然撞到了一起 。 先示弱的一方 , 必然败的更快、更加危险 。
假如 , 当时太史慈选择逃跑 , 背后绝对无法躲开13名大将近距离的弓箭袭击 。
同时 , 如果13骑从背后追杀 , 反而更加的危险 。 所以 , 他果断冲锋绝对是明智的选择 , 既有“擒贼先擒王”的机会 , 还可为援军前来争取时间 , 毕竟此地离刘繇大军的营寨不远 。
虽然 , 孙策的武勇出乎了他的预料 , 但确实等来了援军 , 双方这才各自撤退 。
五、智服山越
山越叛乱 , 一直都是江东的心头之患 。 为了平定山越之乱 , 江东不知道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 。
例如:建安八年(公元203年) , 贺齐就开始平定山越之乱 , 一直到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方才基本平定 , 历时长达13年之久 。
细梅说科技|与赵云并称“双枪组合”,却盛传勇猛之名,三国最完美的儒将
文章图片
再如 , 后来诸葛恪平定丹阳山越之乱 , 历时3年之久 , 方才收服 。
但是 , 当刘繇败退后 , 没有跟随的太史慈反而能以泾县“屯兵立府” , 且“大为山越所附” 。 可见 , 太史慈的智谋手段绝对不一般 。
六、智献“投名状”
太史慈立足泾县未稳之际 , 遭到孙策亲率大军猛攻 , 城破被擒后 , 在其诚心感化下投降 , 并被孙策拜为门下督 , 折冲中郎将 。
但是 , 他并没有像其它降将那样“战战兢兢 , 如履薄冰” , 反而大胆提出了:“刘繇丧于豫章 , 其部下士众万馀人无人可附 , 六十日收其众归 。 ”
其实 , 太史慈是想交一份像样的“投名状”给孙策 , 便于今后自己在其阵营更好立足 。
事后 , 太史慈果然不负孙策的信任 , 不但汇集了万余军队 , 而且还将泾县以西尚未降服的六个县一并送上 。
因此 , 孙策大发感慨:“知己相许、生死不负” 。
七、智破麻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