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省|反省「压力+错误饮食」害自己41岁脑中风...脑神经科医师:中风之后,我不吃这3种食物


反省|反省「压力+错误饮食」害自己41岁脑中风...脑神经科医师:中风之后,我不吃这3种食物
文章图片
压力+饮食不当=引发脑中风的危险因子
退伍后我到中医部担任住院医师,一年后转申请到基督教医院神经科,住院医师超时工作如同跑马拉松一般,有时为了可以休连假而调配值班,必须从周六的早上7点开始上班,一直到周一下午的5点才能下班。
奇怪的是,连续上班58个小时,或是值夜班时被护理站叫醒个4、5次,我的鼻炎、气喘竟然也没什么发作,顶多就是睡眠不足,开晨会进行病例讨论时脑筋打结。住院医师超时工作,造成失忆、猝死的悲剧时有所闻,但对我来说,这正是实现小时候体弱多病,所以希望自救、救人的心愿,即便任务再多、工作再忙,身心还是有着生活踏实的舒畅。
之后因为想回乡发展,我申请到中医部,在中西医专科共训的制度下,取得神经专科医师的中西医执照后,归建中医部针灸科。回家乡服务是心之所向,在外打拼过程虽然疲累,但过敏体质在此期间已改善9成以上,只有偶尔太疲惫,在深睡时有点哮鸣,或是偶尔手肘皮肤炎处有些发痒,鼻炎症状倒是完全没有发作过。
就我自己的经验是,「忙碌」不一定是脑中风的危险因子,从当兵到住院医师时期,我的生活忙碌但还算是身心健康。一直到2008年底,我急切的想要在自己40岁时有更多作为,助力推动各种与脑中风相关的中西医合治临床研究与计划,一口气拼了包括共五个计划项目,还投稿二份医学论文开始,心理上承受莫大的压力。再加上当时我还是成大医工所的博士生,分身乏术之下,饮食又回到大学那种抓个面包、喝杯咖啡解决一餐的状态。简单来说,当时我的身体情况就是处于一种心理压力奇大,但又营养不良的状态。
身为中西医合治的脑神经专科医师,我并非没有风险意识,为了不加重自己的精神压力,索性向已读了二年的成大医工所博士班办休学,想趁着2009年的农历年假好好休息、放松。没想到,才过完农历年假,2月25日我就脑中风了。
追溯我的致病因子,勉强算是有家族史,两位祖母、一位祖父以及家父,都有脑中风史,而且三代脑中风的年纪,有年轻化的趋势。但是,除了家族史之外,藉由个人的生活与工作简史,探究自己的健康状态与41岁就脑中风的可能关联,我认为「心理压力」加上「饮食不当」,就是引发脑中风的危险方程式。
中风之后,我禁绝食用精致面包、奶茶、拿铁等混合性饮料,因为吃了这些东西不仅会忘记正餐的可贵,也容易引发胃胀或胃食道逆流。以时下的生活型态来看,对于人体来说,正餐或点心其实已难区分。因为在米面食的正餐外,商业化的食品随手可得,像是快餐、泡面、面包蛋糕、拿铁、奶茶类等饮料都含括在内。
人是哺乳类动物,所有哺乳动物都有类似的生理恒定机制,透过遗传因子的表现,从胚胎到死亡,举凡循环、消化、呼吸、免疫等系统都是自动化持续作业;这些恒定的生理时钟,透过自律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调节身体各组织和器官的运作。
这些「被改变」后的食物,对人体来说就是一个未知的环境。一般人是否思考过这些被改变后的食物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常见误解,脑中风与体型无关
大家对脑中风的常见误解,就是以为胖子容易脑中风。一般认为肥胖是代谢异常的代表,有了「三高」便离脑中风的风险更近,然而在临床上,脑中风与体型无相关性,常常是病患在脑中风时,才知道自己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的潜因素存在。
所谓的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统称「代谢症候群」,是身体循环系统出现障碍的主要危险因子。的确,全世界脑中风预防的大型研究结果,几乎也都与代谢症候群有关,避免或延迟代谢症候群的出现,是每个人都该注意的事。
大部分民众只知道心肌梗塞的致命性,却忽略了脑中风的致残性。脑中风病人需付出的康复代价,除了长期投入与复健相关的人力、物力以外,再加上照顾失能者所必要的家庭照护者,衍生出两个生产人力的损失,开销远比心肌梗塞的相关处理费用要高,这些都是国家社会家庭的长远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