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楚国继承制度:不能只着眼于表面现象,“少子继承制”一说仍存疑( 二 )


关于《左传》和《史记》皆提到子上所说的"楚国之举 , 恒在少者" , 不同学者对于此语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
一者即以此语字面上的意思判断 。 杜预注曰:"举 , 立也" , 就是按照此语解释楚国的继承者 , 立的常常是少子 , 那么就得出楚国行"少子继承制" 。
二者欲另辟蹊径 , 认为此"举"实为"举动"的意思 , 即"起兵动众" 。 那么"楚国之举 , 恒在少者"指的就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 发生"以弟废兄的举动" 。
笔者认为将"举"解释为"举动" , 似乎略显牵强 , 加之贾逵、杜预等人皆以"举"为"立"之意 , 实际上"立少子"的解读并无不妥 。
【历史故事】楚国继承制度:不能只着眼于表面现象,“少子继承制”一说仍存疑
文章图片
《东周列国·春秋篇》楚庄王剧照
然而 , 仔细研究西周到春秋的历任楚君 , 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从我们所观察、总结的楚国国君即位始末 , 可见楚国并没有"立幼子"的习惯 。
那么 , 为何子上会这么说呢?
在笔者看来 , 这是为了掩饰楚成王弑兄夺权的丑行 , 而作出的一番搽脂抹粉的说辞 。 楚成王的上位履历 , 子上必然知晓 , 他自然会说出一番道理以合理化楚成王的行为 。 再加上楚成王既然多宠子 , 不见得就最喜爱商臣这个儿子 , 纯粹只是因为他是长子 , 而在立长的观念中 , 似乎应该要立商臣 。
子上深知此理 , 揣摩上意之后才说出这番话来 , 为的就是给主子一个台阶可下:既暗暗治愈了楚成王的心病 , 又让楚成王不必因为立了长子 , 就不能再立自己喜欢的儿子 。
正因如此 , 子上的建议虽然没有被采纳 , 但是他很快就风风光光地当上了令尹 , 可见他的话是深得楚成王私心的 。
所以说 , 子上说的话 , 实乃"鸡贼"地探知上意 , 并不能作为楚国继承情况的概括 。
【历史故事】楚国继承制度:不能只着眼于表面现象,“少子继承制”一说仍存疑
文章图片
历来讨论楚国继承制度者 , 大多着眼于表面的现象 , 以为楚国出现几次少者立王的情形 , 以及因这一句"楚国之举 , 恒在少者"的影响 , 就断言楚国为"少子继承制" 。
事实上 , 这些并不能概括楚国的继承现象 。 在笔者看来 , 楚国在决定嗣君之前 , 现实的政治力量和国君的个人意志 , 往往才是决定性的因素 。
笔者认为 , 这一说法在某些方面仍然存疑 。
那么 , 我们先来回答一个问题--认为楚国实行"少子继承制"的理论根据从何而来?
原因有两方面 。 一方面 , 一些学者认为楚国的"少子继承制"是受母系社会的影响;另一方面由《左传》中所记载的"楚国之举 , 恒在少者"作为佐证 , 因为这句话直指楚国惯常以少子来继承王位 。
"少子继承制"受母系社会影响--此说值得商榷
众所周知 , 楚国地处南方 , 并且自称"蛮夷" 。 近年来 , 关于楚国与商、周的关系 , 受到相当的重视 , 大多数人多偏向--楚国与周的关系较为亲近 。 陕西西岐山周原遗址出土的西周初年甲骨文中 , 有"曰今秋楚子来告"的记载 , 因此可以推论在周文王时期 , 楚就被称为"子" , 亦可见从周文王之时 , 楚与西周的关系就已经很密切了 。
【历史故事】楚国继承制度:不能只着眼于表面现象,“少子继承制”一说仍存疑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楚国继承制度:不能只着眼于表面现象,“少子继承制”一说仍存疑】《东周列国·春秋篇》楚成王剧照
实际上 , 从西周初年的甲骨文看来 , 楚君还曾亲自朝见天子 , 并且有所报告 , 更有所贡献 。 这些证据证明 , 楚并非如同印象中全然是个蛮夷之国 , 而且周与楚的关系不言而喻 。
从《史记》中所载 , 可以得知楚人的始祖是季连 。 换句话说 , 楚人进入父系社会的时间 , 最保守估计可追溯至季连 。
由此可见 , 如果说楚国的"少子继承制"是受母系社会影响 , 这一说法则可存疑 。
由文献和出土资料可以得知 , 楚国进入父系社会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 与周王室的关系也很早就开始了 。 我们虽然不能排除楚仍留有母系社会的遗风 , 但是否仍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 , 甚至成为楚在继承方面的定法 , 这的确是可以再商榷的 。
"楚国之举 , 恒在少者"--此言暗藏玄机
楚成王询问子上 , 是否要立商臣为太子时 , 子上回答:"楚国之举 , 恒在少者" 。 这句话成了后世讨论楚国即位情况时 , 相当重要的一个依据 。
那么 , 关于这一句 , 究竟是楚国继承上明定的制度 , 抑或是在特殊的情况下所提出的呢?子上是别有用心 , 还是因为政治需求而说?是否可以将子上之语 , 奉为楚国继承的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