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北大教授聊历史地理:杨过、段誉的故事里不该出现玉米、辣椒( 三 )


除此之外 , 顾颉刚先生重视边疆问题、民族问题等 , 更重要的注重我们国家的历史 。 在1937年华北沦陷之后就是七七事变 , 禹贡学会不能再办了 , 于是顾颉刚先生到达了西北地区 , 甘肃、青海 , 到这些地方继续宣传抗日 , 鼓励当地的汉民和藏族同胞加入抗击日本人的行列之中 。
虽然当年这段历史已经过去很久了 , 但是北京大学的师生们没有忘记顾颉刚先生 , 当年禹贡学会最初创办的会址位于蒋家胡同三号 , 就在北京大学东门附近 。 九十年代这个地方要进行改造和拆迁了 , 于是北大师生呼吁无论如何应该将蒋家胡同三号保留下来 , 北大领导花了重资将这个住宅进行了易地搬迁 , 如今落在了北大校园 , 就在北大光华学院那些现代大楼的背后 , 有一个四合院 , 这就是当年蒋家胡同三号禹贡学会的会址 。
从这个院子可以发现 , 我们这样一个学科有着这样一个难以忘怀的家国情怀 。 当然在禹贡学会创立的初期 , 这些学者想为国家和学术界做一些大事 , 他们希望编一部中国地理沿革史 , 同时还想编一部历史地名大词典 , 还希望绘制一本中国历史地图集 。 但是这个学术团体只存在了几年 , 抗战爆发了 , 很多事都变成了那个时代的遗憾 。 但是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 , 集合全国一百多位学者 , 《中国历史地图集》诞生了 , 它不但是研究历史地理 , 更是代表中国上下五千年辉煌历史的一个成果 。 记得那一年里根总统访问中国 , 它是作为我们国家的一个礼物送给这位美国总统的 。
随着历史地理的发展 ,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 侯仁之先生的一部书叫作《历史地理学四论》问世了 。 在这部书中 , 侯仁之先生告诉我们 , 历史地理学它是地理学的过去时 , 研究的是昨天、前天的地理 , 但是到了新的时代 , 给予我们的任务已经不同以往了 , 它不但要研究地球表层原本有的、人类创造的各种景观的变化 , 还要探究人与地之间的关系 。 于是把这样一个学科推上了一个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阶段 。
到今天 , 本着侯仁之先生所提出来的基本观点 , 历史地理学已经分成了若干个分支 。 当然 , 就其分支领域来讲 , 第一大的分支 , 研究历史自然地理 , 大地上的河流、湖泊、海岸、沙漠、森林、植被等等 , 以及历史气候 , 所有这一切地理现象的发生原因、发展变化以及未来 。 另一个大的领域 , 我们把它称为历史人文地理 , 囊括在这里的分支与人口、军事、城市、农业、政治、文化、聚落、商业、社会等等领域都相关 。 所有这些研究分支到今天来讲 , 已经形成了众多的成果 。 那么说起历史地理 , 它具有这样一个久远的变化过程 。 当然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之中可以发现 , 今人利用地理 , 发现地理 , 古人也同样如此 。
下面我再讲一个跟物产有关的地理学问题 。 当然说到这个问题 , 是与古人和当代相结合的一个例子 。 我们都知道曲阜是孔子他老人家的家乡 , 很多年前我们学院到那里进行规划 , 我看到有一个孔子周游列国的声光电的演艺厅 , 于是我们发现孔子他老人家周游列国 , 一路向南走 。 但是南行之途到陈蔡这个地方是最痛苦的 , 不但有陈蔡之困没吃的 , 在这里是挨饿的 。 当然过了陈蔡之后就到了楚国的境地 , 这时候为了表明孔子的境遇发生了变化 , 于是窗明几亮 , 为了表示这个地方祥和的生活 , 农家院落外面挂了一红一黄的辣椒和玉米 , 这对吗?一定是不对的 。 我们都知道玉米和辣椒原产地都在南美洲 , 十五世纪晚期1493年开始了地理大发现 , 哥伦布才登上了美洲大陆 。 大概在明代晚期十六七世纪的时候 , 这两种农作物才传入中国 , 当然孔子他老人家是没有可能享受得到的 。 因此 , 我们说历史地理研究问题的重要内容 , 是跟物质文化有关的 。
不仅仅是曲阜的那个孔子周游列国演艺厅有这样的错误 , 我们大家都很喜欢的金庸先生的作品里也有这种对于物质文化的传播历史不清楚的问题 。 这里举的例子是《神雕侠侣》《天龙八部》 , 我们看到这两部作品的主人公无论是杨过还是段誉 , 他们生存的时代是什么时候呢?故事告诉我们北宋和南宋 , 但是在他们的故事之中 , 谈到了玉米 , 也谈到了辣椒 , 我们知道这两部著作主人公生活的时代距离玉米、辣椒传入中国还早了五百多年 。
因此 , 我们说研究物质文化的历史是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 刚才我们还说过研究当代地理、历史地理 , 都有一个重要的领域 , 文化地理 。 这里要举的例子就是属于历史地理之中的文化地理问题 。 我们大家都知道今年的高考刚结束 , 很多年轻的学生要进入大学 , 我们各省都有自己的分数线 。 当今有分数线 , 科举制度的时代也有这样的特征 。 其实从宋代开始 , 东南西北各个不同的地点 , 在科举的过程中 , 录取的人数就有了不同的名额限制 。 科举考试要经历哪些过程?首先在县里面进行初级考试 , 这些有了童生资格的人 , 经历县里的进行考试之后 , 获得了一个资格 , 有了秀才的身份 。 这些秀才有资格参加乡试 , 乡试不是家乡县里的考试 , 而是到你所在的省里考试 , 这时候就有了名额限制 。 于是我们发现从明代给我们留下来的记载可以发现 , 在东南西北各个地方 , 各个省的举人都有了具体的名额规定 。 一般来讲 , 经济发达的这些省文人多 , 名额稍多一点 , 一百多人 。 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四五十人 。 这样的话 , 这些进行乡试的文人 , 无论你考得多出色 , 最后由于举人名额的限制 , 最多不过一百多人 , 最少就四五十人 。 这是举人的名额限制 。 然后他们开始进京赶考 , 到京城之中参加会试 , 会试又有了进一步的名额限制 , 这就是我们看到明清两代都有南卷北卷 , 还有的时候出现南卷、北卷、中卷 , 什么意思呢?仍然是这样的 , 虽然举人有了名额限制 , 但我们知道经济发展程度好的地方 , 供自己读书的可能性就大 , 这些人的读书水平也高 , 虽然都是一百多举人进京考试 , 可是这一百多和那一百多水平就有了极大的差异 , 江苏、浙江都是高考大省 , 当年也都是经济最发达的地方 。 我太老师顾颉刚先生当年回忆他老家在苏州一个短短的巷子里 , 前后出了十一名进士 , 这就是当年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个见证 。 当然 , 朝廷不希望所有在会试过程中得高分、中了的都来自一个地方 , 于是有了南北中三卷 , 根据地区进行分别的考卷 。 这样的话 , 各个地方在会试过程中能够成功的 , 基本上人数相当 , 这既保证了地区上的平衡 , 朝廷用人也不会集中在一个地方 。 会试成功之后进入殿试 , 由皇帝亲自主持 , 这次不淘汰了 。 这次考试是什么呢?只是定名次 , 我们知道了状元、探花、榜眼都是在殿试最后形成的 。 这个过程之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呢?文化与地域之间的关系 。 这就是我们谈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其中一个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