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南海I号”考古取得重大成果,陶瓷器产自佛山南海奇石窑

采访人员7月3日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 , 佛山市南海区窑址考古工作取得重大成果——明确“南海I号”沉船部分陶瓷器产自广东南海的奇石窑和文头岭窑 。 根据相关推断 , 考古专家认为“南海I号”曾经到过广州 。
【爱历史】“南海I号”考古取得重大成果,陶瓷器产自佛山南海奇石窑
文章图片
“南海I号”印花陶罐 。 受访者供图
南越国宫署遗址发现“同款”酱釉大罐
这是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同佛山市博物馆、佛山祖庙博物馆和南海博物馆等单位进行的佛山市南海区窑址考古工作取得的最新重大成果 。 此次考古项目负责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肖达顺执笔 , 撰文《佛山市南海区窑址考古工作取得重大成果》 , 对此做了详细介绍 。
“南海I号”印花 。 受访者供图
近年出版的考古相关报告认为 , “南海I号”沉船所载酱釉器来自福建 。 但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整理宋代地层和遗迹出土的陶瓷器时 , 发现大批肩部刻印字款或纹饰的酱釉大罐 , 与“南海I号”沉船和佛山南海奇石窑出土同类陶罐高度一致 。 南越国宫署遗址的资料整理者在与省考古研究院专业人员的交流过程中 , 提出了该遗址与“南海I号”出土的部分陶瓷器产自佛山南海奇石窑的说法 。
2021年9月 ,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同佛山市博物馆、佛山祖庙博物馆和南海博物馆组成考古队 , 对南海区狮山镇奇石窑和里水镇文头岭窑开展区域性考古调查 。 期间发现三处因修路或民房建设等破坏暴露遗迹的遗址点 , 考古队迅速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 , 2021年12月调查发掘基本结束 。 通过对比、采集从南海奇石窑和文头岭窑址的一些标本 , 初步证实了认识:“南海I号”沉船、南越国宫署遗址所见此类酱釉器均来自佛山南海奇石窑和文头岭窑 。
【爱历史】“南海I号”考古取得重大成果,陶瓷器产自佛山南海奇石窑
文章图片
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酒墱”款标本 。 受访者供图
两窑址兼烧内销外贸产品
此次考古中 , 考古队还重新调查确认两处窑址分布范围与保存现状 , 采集了一批珍贵文物标本 。 通过抢救发掘 , 考古队清理了两座龙窑和一处作坊遗址 , 基本掌握南海区南宋时期两处窑址窑炉结构 , 采集了一批明确层位的器物标本 , 为南海地区窑业生产研究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重新认识南宋广东窑业生产面貌 。 此次调查发掘证实:佛山南海地区窑业生产至少到南宋中晚期还有很大的规模 , 而且区域性分工较为明确 , 内销外贸市场方向和贸易线路较为清楚 , 这为广东沉船考古、陶瓷考古以及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面貌研究打开一个全新的局面 。
从调查采集遗物来看 , 奇石窑的龙窑生产的是南宋时期盆罐类器物 , 文头岭窑的龙窑生产的是南宋时期的大罐和魂坛等 。 前者盆罐类器形为主 , 个体厚重 , 釉色青绿和酱色为多 。 后者器类较为丰富 , 盆罐类也多 , 但盆类个体轻薄 , 大小形状丰富 , 酱釉器为主 , 青釉次之 。 两者都生产“南海I号”同类酱釉大罐 , 奇石的罐肩有刻印字款和印花纹年号吉语 , 文头岭则多见姓氏宅号酒香等字款 。 两窑址兼烧内销外贸产品 , 质量都较粗糙 , 内销器类包括生活用品和魂坛等随葬品 , 瓦片瓦当滴水等建筑用材;外销器类各式大小盆罐执壶等面向东南亚及印度洋沿岸国家 。
【爱历史】“南海I号”考古取得重大成果,陶瓷器产自佛山南海奇石窑
文章图片
奇石窑采集印花年号陶罐残片 。 受访者供图
推断“南海I号”曾到过广州
“南海I号”最后离岸港口 , 是否到过广州或珠江口?肖达顺认为 , “南海I号”曾经到过广州 。 因为“南海I号”的此类陶罐不是纯粹的货物 , 同时还是生活用器 , 多作盛储酒水食物器用 , 尤其以自铭“酒墱”最为突出 , 此类“酒墱”类大罐又大量出现在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宋代地层或水井等遗迹中 。 以南海窑口酱釉大罐为线索 , “南海I号”部分陶瓷器可明确从南海窑业生产地 , 通过珠三角水道交通到达广州官方或个别宗族大姓酒坊定做盛酒器的国内消费市场 , 再到海外贸易补给或者官方宴请馈赠 , 最后随船出洋遇难于下川岛海域 。
【爱历史】“南海I号”考古取得重大成果,陶瓷器产自佛山南海奇石窑】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南海I号”保护发掘项目负责人崔勇 , 也认同“南海I号”曾到达过广州的说法 。 崔勇表示 , 这批产自南海窑址的陶瓷器质地粗糙较为低廉 , 多属于酒水类盛储器等船上生活实用器 , 不是简单的外销商品 , 加上南越国宫署遗址等的发现可知 , 其贸易路线是从南海产地通过广州及其相关海域装货上船 , “这就解决了‘南海I号’是否到过广州的疑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