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乾隆曾给英国国王写过信,至今收藏在大英博物馆,976字尽显愚昧

熟读中国历史的人 , 必然知道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血泪屈辱史 , 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在乾隆时期早已埋下了伏笔 , 至今大英博物馆内还珍藏着当年乾隆写给英国国王的976字书信 , 无不显示着清朝统治者的愚昧无知 。
【历史故事】乾隆曾给英国国王写过信,至今收藏在大英博物馆,976字尽显愚昧
文章图片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凭一己之力将清朝治理得井井有条 , 百姓安居乐业 , 国内完全能够实现自给自足 , 中原富庶无比 , 当时的中国算得上是最强大的亚洲国家 , 这使得乾隆皇帝逐渐变得狂妄无比 , 心比天高 , 在外交方面 , 乾隆始终以君主姿态看待前来建交的邻邦国家 。
【历史故事】乾隆曾给英国国王写过信,至今收藏在大英博物馆,976字尽显愚昧
文章图片
当时的欧洲大国以英国为首 , 英国经过工业革命 , 国内综合实力迅速提升 , 政治、经济、军事力量不容小觑 , 雄踞西方 。 当时西方人对于中国十分向往 , 许多来过清王朝的人无不赞美中国的富庶繁华 , 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便想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 开拓海外市场 , 谋求更好的发展 。
此时乾隆皇帝80大寿在即 , 乔治三世便以此为突破口 , 借机派出使臣出访举世闻名的东方古国 。 当时被派遣来英国使臣名叫乔治·马戛尔尼勋爵 , 是英国举足轻重的皇亲国戚 , 在外交上可谓能人 。 此前不久英国派遣马戛尔尼勋爵成功与俄国建立外交关系 , 签订通商条约 , 为英国经济发展带来极大助力 。
【历史故事】乾隆曾给英国国王写过信,至今收藏在大英博物馆,976字尽显愚昧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乾隆曾给英国国王写过信,至今收藏在大英博物馆,976字尽显愚昧】此番再次请出马戛尔尼来访中国 , 足以体现英国势在必得的决心 。 出访中国的英国使团可谓规模庞大 , 光是皇家战舰就派出5搜 , 船上共700多人护送 , 不仅表达了英国的诚意 , 更是将英国雄厚的军事力量与经济实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
光是送给乾隆的贺礼 , 就装了600多箱 , 包括英国最先进的刀剑、武器枪支 , 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 珍贵的艺术作品 。 乾隆皇帝在听说英国使臣即将来往中国时龙心大悦 , 认为是自己威名在外、名震四海的缘故 , 甚至十分欣赏其不远万里前来拜见龙颜的诚恳 。
【历史故事】乾隆曾给英国国王写过信,至今收藏在大英博物馆,976字尽显愚昧
文章图片
英国使团到达中国时受到沿途各地官员的优待 , 他们将这群外国友人当做中国最尊贵的客人一样敬重 。 等到马戛尔尼等人到达北京时 , 乾隆还在热河的避暑山庄乘凉 。 于是使团中大多数的礼品留在圆明园 , 马戛尔尼带着自己的亲信前往热河为乾隆庆寿 。
可惜没想到 , 中国官员竟要求马戛尔尼学习三跪九拜之礼 , 对待乾隆像对君主般遵从 。 这让马戛尔尼十分不悦 , 在他们心中 , 他们忠诚的只有英国国王 , 与中国皇帝应当是平等关系 , 倘若跪拜乾隆 , 有损英国威严 。
【历史故事】乾隆曾给英国国王写过信,至今收藏在大英博物馆,976字尽显愚昧
文章图片
乾隆皇帝听闻他们的观点后怒不可遏 , 不愿再接待他们 , 要求他们原路返回 , 马嘎尔尼彻底傻眼 , 回忆起英国国王的谆谆嘱托 , 决定让步 。 于是在面见皇帝时 , 马戛尔尼行了在英国面见国王时所行的礼-单膝下跪 。 然而此时英国在乾隆皇帝心中的印象早已不如从前 , 认为英国只是个不懂礼数的西方小国 。
马戛尔尼向乾隆献上了来自英国的奇珍异宝意图吸引乾隆的注意 , 可惜乾隆看都不看一眼 , 只是关注着副使斯当东的儿子托马斯·斯当东 , 这个小孩会说汉语 , 深得乾隆喜爱 。 乾隆施恩 , 赏赐他一只五爪金龙荷包 , 表示皇恩浩荡 , 对其学习汉语表示鼓励 。
【历史故事】乾隆曾给英国国王写过信,至今收藏在大英博物馆,976字尽显愚昧
文章图片
马戛尔尼在寿宴结束后请求与乾隆皇帝商议两国建交事务 , 他向清政府提出请求 , 希望清政府能够允许英国商人来华经商 , 并在北京建造英国仓库 , 允许开设英国大使馆及为英国减免关税等 。 然而乾隆皇帝却一口拒绝所有要求 , 并用中国历来的规章制度反驳马戛尔尼提出的建交条例 。
此后几天马戛尔尼始终没有放弃 , 不断寻求突破点 , 劝说乾隆与英国建交 , 没想到清政府很快便失去耐心 , 让英国使团原路返回 。 马戛尔尼临行之际 , 乾隆让其带回一封送给英国国王的书信 , 全篇书信共976个字 。
【历史故事】乾隆曾给英国国王写过信,至今收藏在大英博物馆,976字尽显愚昧
文章图片
信的开头用“深为嘉许”赞赏英国国王派使船来往中国为乾隆庆寿的“恭顺之举” 。 由此可见 , 乾隆认为英国使团来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 , 应当对中国俯首称臣 。 信中还说明乾隆拒绝英国史曾提出的条件是因为其与中国历来体制不合 。